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鸣,引发无限的联想,进而形成强烈的艺术感召力。因此,“韵”是在歌唱者用心刻画的艺术境界之中展现出来的。
二、“味”
“味”最早来源于烹饪,是指人们对于饮食的感受或对于气体的感觉。魏晋时期,“味”从味觉的感受转变成人们内心的意感,运用到诗文的领域,用以传递文学的审美特色,使得文学作品有了更加广阔的时间与空间境界。感觉到幽深、含蓄、动人、有更加清新高雅风格等文学作品全部是有“味”的。
南朝的诗品家钟嵘是论“味”的大家,在他著作的《诗品序》中提出了“滋味”一说,首次将“味”当做评诗的一个标准,并且十分系统地阐述了诗味的特点,他觉得诗的最高境界是诗味无穷无尽,让人闻着就会心动。他通过诗体、诗歌具有的形象生动性、方法、形式以及内容等多个方面阐述了诗歌“滋味”的产生过程,并且抓住了诗歌韵味的核心,尤其是“文已尽而意有余”的观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
民族声乐艺术的演唱中,“味”是个媒介,把创作者精心挑选的物象利用特别而又普通的方式细心品味,再融入自己的感受和情感将其在文艺作品当中展现出来;使得欣赏者在欣赏作品的时候,细心品味、慢慢揣摩,感悟其中的言无尽而已有余的韵味,进而感受到那种超越感官的审美体验和愉悦。
三、民族声乐演唱中“韵味”的体现
(一)民族唱法
所谓在唱法上的差异,指的是唱法自身嗓子的力度和真声与假声的比例是何种状态,应当混合到何种程度,是以假声为主导还是以真声为主导等方面。其中,共鸣是民族唱法的一个重要内容,美声唱法运用的是全共鸣方法,也就是全身当做共鸣体,然而有些唱法与美声唱法不同,仅仅用到部分共鸣,或者共鸣发声非常明亮。此时,共鸣相对而言用的程度比较弱一点,有些无需唱得那么高,有些无需唱很低。比如我们国家的传统唱法运用嗓音方法各式各样,有的是运用纯真声歌唱,比如传统民歌,有的是运用纯假声唱法的,还有的是以真声和假声为主的一些唱法。既然传统的唱法在客观上就存在很多不同,所以我国的民族唱法当中女声使用嗓音的方法也并不一致。在运用嗓音的层面应当尽量使用以真声假声结合起来的方法。
(二)情感表达
在歌唱过程中,充满感情的歌声才会充分体现艺术感召力,演绎出来才能够荡人心腑,感动人心。如何才能在演唱中融入丰富的情感,真正以情动人?我认为,在演唱时必须首先深入理解作品的表现主题与具体内容,置身于作品所处的创作年代及情境,体味曲中人物的心理活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