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的心理状态,也就是学生要学习的愿望、意愿。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在《论语述而》中就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宋朝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解释道:“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启发式”。教师在学生进入“愤”的状态时“启”,在学生进人“悱”的状态时“发”,这样的教学效果最佳。可见在导入时,教师的最主要的工作之一就是使学生进人“愤悱”的状态。学生一旦进入了这种状态,就能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主动、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变被动地“要我学”为主动地“我要学”。2、引起注意,迅速集中思维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进行任何学习活动的前提条件,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把注意形象地比作通向“心灵的唯一的门户”。导入时,教师必须首先对学生的注意进行唤起和调控,调动学生的认知注意和情绪注意,如果课堂导入环节设计不好,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对教师给予的各种刺激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富于创意的开讲,具有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上课伊始就把注意力转移到新课的学习上来,为完成新的学习任务做好心理准备。3、铺设桥梁,衔接新知与旧知导入是课与课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先前教学的自然延伸,也是本节课教学的开始。巧妙地导入,可以在复习与新知识相关的旧知识的基础上,使新旧知识之间建立一种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为深入学习新的知识打下基础。
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