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的保护话题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在全球化、商业化极度发达的今天,该怎样来保卫我们的民族文化基因,值得我们共同探讨。最近《半月谈》记者跨省调研后认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困难主要是:(1)老龄化。人死艺亦亡,绝活成绝唱。这是许多地方文化工作者最不愿看到但又不得不随时准备面对的悲剧场景,也是记者在调研中听到最多、也最沉重的“一声叹息”。(2)全球化。全球化为人类不同文明跨时空对话创造了难得机遇,但对中国这个多民族的泱泱大国而言,如果听任别国文化强势袭入,势必动摇文化母体,危及文化主权,使中华民族自我身份的个性化认定出现集体性迷失。(3)商业化。近年许多地方一味奉行“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不少写进党委政府红头文件,在掠夺式旅游开发和过度产业化包装热中,部分“非遗”沦为功利性工具,其文化本体功能反被屏蔽。乱作为同不
f作为一样,都会给文化遗产事业持续发展埋下祸殃。(4)观念滞后。记者在调研中觉察,有不少地方官员包括主管宣传文化的官员仍“雷打不动”地认定,传统民间文化遗产糟粕大于精华,与现代化格格不入,已跟不上社会进步节拍。9近年来,“山寨文化”可谓大行其道,“山寨现象”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关注。据考,“山寨”一词源于广东话。山寨文化是以极低的成本模仿主流品牌产品的外观或功能,并加以创新,最终在外观、功能、价格等方面全面超越这个产品的一种现象。其主要特征为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即出身“贫寒”,立足“模仿”“山寨产品”从手机起步,逐渐蔓延到其他经济领域,又几经演化,从经济领域扩展到社会文化。领域,成为一种广受关注的文化现象。一时间,“山寨鸟巢”“山寨熊猫”“山寨网站”“山寨春晚”“山、、、、寨明星”甚至“山寨红楼梦”纷纷出炉,大有席卷全国之势。“山寨”是草根阶层的自娱自乐,还是在商业利益推动下的恶意“戏仿”,甚至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是发挥想象力的加工再造,还是扼杀创新的不良行为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利益群体,会有不同的看法。事实上,“山寨”之所以成为一种文化,就是因为它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中。也许是因为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一系列的山寨创造充满了更多的娱乐性与调侃在里面。这样的“山寨系列”在解构一种主流价值与主流标准,甚至是一种主流叙事。这是在经济社会急速转型时期,社会价值理念多元化的一个典型性体现。“山寨文化”的草根性、大众性、民间性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