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话说明了自然界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它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例如,“鸿雁出塞北,举止万余里”、“冬季食南稻,春日复北翔”、“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等都是这个道理。4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
解析:这句话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是唯心主义观点。45、“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解析:荀子认为,如果不欲动心的功能,就会导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段话蕴涵了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认识主体在反映中具有创造性。46、“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解析:老子的这句话中所蕴涵的哲理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47、“无平不陂,无往不复。”
解析:这句话说明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性和永恒性。48、“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解析:“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强调的是对立统一而反对绝对等同;“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强调的是相反相成并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并产生新生事物。49、“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解析:这句话体现了矛盾同一性原理。即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又如“善泳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塞翁失马,安知非福”、“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满招损,谦受益”、“居安思危”、“失败乃成功之母”等都包含着矛盾同一性原理。50、“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解析:老子的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否认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51、“凡以(可)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就人的本性说,是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就客观事物的道理说,是可以被认识的。52、“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明之,行也。”
fword
解析:荀子的这段话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53、“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检验言行的客观标准是“功用”,即效用。这句话强调了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54、“事实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认识和理论必须符合客观事实,必须通过实际效果来检验,凡是符合事实效果,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55、“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既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