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留恋,令人向往。无论诗人是在青山的永恒中发现人生短暂而为之恐惧,还是因之而超脱,他们的身心都渴望归依青山。“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在弃官之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把自己完全交托给自然。被排挤出朝廷的李白说:“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山中问答》)。C、同样,“青山”
f意象在诗歌中也经常被用于暗示浓烈的情感。“远送从此
别,青山空复情。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杜甫《奉济
驿重送严公四韵》)“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
谁知离别情?”(宋林逋《长相思》)D、青山的绵延不
绝,给读者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和想象空间。诗人们很早就
学会一项技巧,在诗的前半部分抒发某种特定的感情,而把
“青山”意象安放在结尾。“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
友人的身影如飞鸟从泪眼中消失,青山依旧伫立眼前,以其
恒定提醒人的分离,倍添伤感和惆怅。唐代诗人钱起在考场
上所作《省试湘灵鼓瑟》是以“青山”意象为结尾的最成功
的范例。根据考官的要求,他在诗的前半部分描写湘水女神
鼓瑟,音律之美为人世罕闻,而以下面四句收束全诗:“流
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曲终
之后湘灵杳无踪影,悲风拂过一川江水、几座青山,呈现给
读者一幅极其省净的画面,画面中隐藏着一颗哀怨的灵魂,
一双追索的眼睛。“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开放式结
尾一直为人们所欣赏。
12、梅古往今来咏花的诗词
歌赋,以梅为题者最多,或咏其风韵独胜,或咏其神形俱清,
或赞其标格高雅,或颂其节操凝重。《荆州记》载,南朝梁
时诗人陆凯有这样一首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江南
何所有,聊赠一枝梅。”A、寒梅,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
f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被诗化、典型化。这枝寒梅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所以,王维独问“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与“今夜曲中闻折柳”一样,“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战土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有思乡的情调。B、唐人的咏梅诗,大多写闺怨,传友情,托身世。至宋以后,借梅传友情抒闺怨之意渐歇,而写其意象之美,赞其品格吟风日盛。前者的代表是林和靖的《山园小梅》,后者的代表是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陆游一生爱梅、咏梅、以梅自喻。他赞美梅是“花中气节最高坚”的,俨然梅的知音、梅的化身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