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即“囚徒”,诗人以闻蝉起兴,借寒蝉自喻,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李商隐《蝉》),天将破晓,寒蝉巳声嘶力竭,而它所栖息的高树(喻指所期望的人)却仍然一片碧绿,似乎对寒蝉的哀鸣,全然无动于衷,诗人以蝉自况,喑喻为人作幕,寄人离下,空有不平之鸣,依然为薄官所羁绊。“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竭。”(宋柳永《雨霖铃》),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巳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曹植《赠白马王彪》。3回复:古诗词中的意象整理9、月亮A、古诗中的月亮往往是思乡的代名词,是相思之情的载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春
f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州》)“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B、明月还常常蕴涵边人的悲愁。“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出塞》)的悲壮雄浑。C、有时明月还蕴涵时空的永恒。“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D、由于月亮的特点是普照天下,有圆有缺,月圆可喻亲朋相聚,事情结果圆满;月缺可喻亲朋分离,事情不如人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恨君不是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宋吕本中《采桑子》)即借月亮的这两个特点来喻人事。10、船A、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飞蓬、孤雁等,“船”则是表现这种情感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古人常说“舟马劳顿”“水陆兼程”,可见“船”在古代交通中的重要地位。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购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写于船上的诗,或写到船的诗,俨然成为一个颇为壮观的部落。下面这两首诗中的“船”意象更多地融入了诗人的漂泊之感:山暝
f听猿愁,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