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愤之情,溢于言表。3、“捣衣”和“砧声”A、关心家人冷暖,为全家人缝制衣服,是古代妇女的主要职责之一。在进行捣衣这种机械重复的劳作之时,她们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思念远离家乡的亲
f人。单调悠长的砧声有助于摒除外虑,心志专一,对思念之
情起到凝聚与强化的作用。正因为这些原因,捣衣的动作和
与之相关的清砧的声响,成为古典诗歌中“思妇”主题下最
为常见的意象之一:“晓吹员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
月。”(李白《捣衣》)“不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杜
甫《捣衣》)“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宋晏
几道《少年游》)B、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
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
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杜甫的《秋兴》,就是以白帝城的砧声寄寓自己客居漂泊中
对故乡的思念: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
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
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C、
古典诗歌表现了捣衣与砧声意象,也塑造了这种意象。它不
仅感染、感动着置身情境之中的思妇与游子,即使平常诗人,
也往往喜欢把这种声音作为自己诗歌的背景音乐,表达种种
复杂的情感:“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
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十国南唐李煜《捣练
子》)“砧清秋巷迥,灯白夜堂凉。此意无人会,重城醉
梦乡。”(林景熙《夜意》)
4、雁相传鸿雁能够传
书。李煜在《清平乐》中说:“雁来音信无凭”,春天大雁从
南方飞归北方,主人公眼见南方的大雁飞来,心头顿时生出
f一线希望,兴许大雁会带来故国江南的音信。可等待半天,大雁飞过,音信全无,留下的只是更深的失望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大雁的形象往往延伸出“雁阵”、“雁序”、“雁行”这些相应的形象来。强调的群体、共同飞翔的意义。“雁行”:谓相次而行,如群雁飞行之有序列。《诗经郑风大叔于田》中有“两服上襄,两骖雁行”的诗句。“雁序”:飞雁的序列。杜甫有诗《天池》:“九秋惊雁序,万里狎鱼翁。”更有用“雁序”来喻兄弟的。还有“雁阵”:雁飞行时排成的队形。汉代焦延寿的《易林二复之丰》:“九雁列阵,雌独不群。”这些诗文都是强调大雁和雁群的关系。所谓“断鸿”,是失群孤雁。柳永的《乐章集夜半乐词》有:“凝泪眼,杳杳神京路,断鸿声远长久。”张久龄云:“孤鸿海上来。”5、杜鹃又名杜宇、子规、蜀鸟。传说蜀王杜宇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