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教学目标】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教学重点)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教学重点)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教学准备】【教学课时】【教学目标】1、2、3、熟读课文,把握文章脉络。了解驳论文的特点。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PPT三课时。第二课时迅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脉络,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教学流程】一、导入、板题
1、
导入。1934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
进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当时的《大公报》上出现了这样的哀叹(屏显:“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针对这种悲观论调,鲁迅在他53岁诞辰时,写下了一篇著名的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学习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2、3、
板题。出示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文章脉络。(2)了解驳论文的特点。(3)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二、诵读文章,把握文章脉络。
1
f1、生齐读文章,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注意字音词义。2、自由诵读文章,思考下列问题:(1)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2)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3)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4)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明确:(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2)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3)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4)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2、(在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把握文章脉络。(结合课后第一题的问题,让学生明确直接反驳、间接反驳的含义。)3mi
对方错误观点反驳正面观点依据结论(9)3、完成课后第一题第二问。明确:作者承认对方的论据是事实,但是事实论据只能证明中国人失掉了“他信力”,发展了“自欺力”,而不能得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结论。即论据不能证明论点。这是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作者又正面提出论点,指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就间接批驳“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错误论调。4、小结驳论文的基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