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经验教训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过程和主要理论成果。2、认识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具有重要意义。3、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其理论成果一、“以苏为鉴”,探索“第二次结合”1956年,苏共20大以后,毛泽东即认为它对我们最重要的教益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要“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道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毛泽东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项崭新的课题。如何对待苏联经验,如何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论十大关系》的主要内容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毛泽东指出“我们一定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认为,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是一对矛盾,它们既存在于党内,也存在于党外,既存在于国内,也存在于国际。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可能地克服消极因素,并且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这是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需要。三、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1、理论探索的背景实践背景:国际苏共二十大波匈事件国内1956年下半年,国内经济出现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供应紧张的情况,出现“闹事”(罢课、罢工和退社),各级干部处置不当,矛盾激化。理论背景: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没有论述;斯大林长期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深刻汲取苏联教训,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毛泽东在1957年2月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系统论述会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2、《正处》的主要内容第一,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毛泽东指出:a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