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成就却垂范着后世的中国。他留下的著作,以繁体字竖排出版,一如他生前期望的那样。这些文字,烙刻着以学术为生命的独特印记,“留赠来者”。季羡林这样回忆陈寅恪:他继承了中国“士”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多维解读1学术标杆真正的学者,一定有士人的风骨。其表现,就是坚持学术的标准,坚守学者的良知与良心。陈寅恪可谓中国史学史上的一颗明珠,也是民国学人的标杆式人物。宝剑磨砺出,腊梅凌寒发。就深刻与广博而言,现代养在深闺中的学者们确实无法与那一场腥风血雨中苦熬出来的陈寅恪们相比拟,而当代人谈到陈寅恪,流传最广的3句话为:“大师之后再无大师”;“三百年来仅此一人而已”;“我们是没有资格谈陈寅恪的”。诚如易中天先生在《劝君免谈陈寅恪》中说:“陈寅恪是了不起,可惜我们学不来。”理由有三:首先是“顶不住”,其次是“守不住”,第三是“耐不住”。有了这“三不住”,陈寅恪还真是免谈的好,因为谈了也是白谈。我想,易中天先生说的是实话,惟其说了实话,让我们看到了斯文在现实中的尴尬处境。2人格独立在那个学人身不由己的时代,陈寅恪能够过滤净化自己的心灵,坚持独立的人格,保持自由的文心,具有正直的士大夫情操和博学深思的中国文化习养。作为一代文史巨擘,观其一生,很难用几句话评价陈寅恪其人,或许正如其在王国维墓碑上所写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用这两句话来评价他最为合适吧。陈寅恪自始至终将知识分子的人格、气节放在第一位。尤其在“十年动乱”期间,意识形态的高压管制也没有让陈寅恪在学术上做出丝毫让步。相反,他提出,做学问不应该受到政治的影响。没有“独
1
f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是谈不上“现代化”的,更谈不上“世界之公民”。【适用话题】标杆、平淡、坚守、操守、良知、沉潜、忧与爱、平凡之美、文化传承、人格独立、摒
弃浮躁、学术自由、过滤心灵、人生的作业、寂寞与辉煌、看不见与看得见、这也是一种美丽……【素材二】
胡适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胡适被称为“胡博士”,他一生共获得35个荣誉博士头衔,中外罕见。胡适先生的一生用他自己的话可以做一总结:“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认真做事,严肃做人。”蒋介石评价胡适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这是颇值得玩味的。胡适先生著述丰厚,在哲学、文化研究成果方面值得后人研究、借鉴的东西很多,他的墓志铭由台湾著名学者毛子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