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也将得到很好的培养。在这一方面,全国着名的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就有很多成功的教例。例如在教学老舍的《小麻雀》一文过程中,于老师发现,这篇课文的结尾没有明写小麻雀的结局,而学生从上文了解小麻雀的悲惨遭遇后,感情上有所触动,对小麻雀的关心和同情促使他们很想知道小麻雀的结局如何,于老师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要求学生开展想象,顺着文路推想小麻雀的结局,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涨,纷纷张开了想象的翅膀,有的认为小麻雀最后死了,因为它身上有伤,“头挂得更低”而作者也“不知道怎样才好”无法拯救它;有的认为小麻雀最终还是活下来了,因为“它确实是没有受多大的伤”而且,原来卷成一团的身子也“长出来一些”同时,它明白世上有侮辱损害它的坏人,也有关心同情它的好人。尽管学生对小麻雀的结局的想象各不相同,但他们的推想都有了一定的道理,正是在这样的推想中,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有些课文,虽然原来已经有了结尾,但仍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调换结尾”的训练,尤其是课文中的那些寓言故事,因为这类故事的结尾本身就具有多样性。这样的训练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确实能起到重要作用。在教学调研中,笔者就听到这样一节课,老师在教完《愚公移山》一文后,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展开丰富的想象,给该则寓言改
f写结尾,并且提出,结尾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结果发现,不少学生运用看过的一些神话传说,将结尾演绎得丰富多彩。一位叫曹琳的同学这样写道:愚公和他的子孙就这样挖呀铲呀,连心如冰石的二郎神也被打动了,于是便派二郎神犬在夜间下凡,把这两座大山给吞了。于是,一夜之间,这里就消失了两座山,变成了一片平地,不过地上还有一些小碎石,那是因为二郎神犬吞得太快而掉下来的残渣。另一位叫许力虎的同学这样写道:话说唐僧师徒四人路过此地,正好看见愚公在挖山,孙悟空便走过去问:“老头,你在干什么?”愚公见悟空,吓了一大跳,回转身就想逃。孙悟空拉住他,叫他不必怕。愚公只得抖抖颤颤地说:“我们在挖山。”孙悟空傻笑起来,说:“老头,你挖到何年何月才能挖平呢?”愚公像受到了什么刺激似的,突然壮着胆反驳道:“子孙是无穷的,而山却不会增高,还怕挖不平?”唐僧下马道:“悟空,出家人慈悲为怀,你就行行善,帮这位老人家把山搬走吧。”孙悟空答应了,便使了个移山法,把山移到了别处,从此,这里畅通无阻。愚公在这里建了一座庙,里面放上了唐僧、孙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