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根据食滞轻重控制饮食,避免进食过饱。4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郁怒、悲伤等情志刺激。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脾俞、胃俞、肾俞、天枢、神阙、中脘、关元等。6遵医嘱穴位注射,取穴:双侧足三里、合谷。7遵医嘱艾灸,取穴:神阙、中脘、下脘、建里、天枢等。8腹部按摩:顺时针按摩,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三)嗳气、反酸1观察嗳气、反酸的频率、程度、伴随症状及与饮食的关系。2指导患者饭后不宜立即平卧,发作时宜取坐位,可饮用温开水;若空腹时出现,应立即进食以缓解不适。3忌生冷饮食,少食甜、酸之品,戒烟酒。4指导患者慎起居,适寒温,畅情志,避免恼怒、抑郁。5遵医嘱穴位注射,取穴:双侧足三里、内关。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足三里、合谷、天突、中脘、内关等。
42020年4月19日
f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7遵医嘱艾灸,取穴:肝俞、胃俞、足三里、中脘、神阙等。
8遵医嘱低频脉冲电治疗,取穴:取中脘、内关、足三里、合谷、胃俞、膈俞等。
(四)纳呆1观察患者饮食状况、口腔气味、口中感觉、伴随症状及舌质舌苔的变化,保持口腔清洁。2定期测量体重,监测有关营养指标的变化,并做好记录。3指导患者少食多餐,宜进高热量、高优质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忌肥甘厚味、煎炸之品。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足三里、内关、丰隆、合谷、中脘、阳陵泉等。5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脾、胃、肝、小肠、心、交感等穴位。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药物治疗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二)特色技术1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2药熨法:温度保持在60~70℃,不宜过高,以免灼伤(详
52020年4月19日
f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见附录2)。3穴位注射(详见附录2)。4艾灸(详见附录2)。5耳穴贴压(耳穴埋豆)(详见附录2)。6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7拔火罐(详见附录2)。四、健康指导(一)生活起居1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2生活规律,劳逸结合,适当运动,保证睡眠。急性发作时
宜卧床休息。3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制定推荐食谱,改变
以往不合理的饮食结构。4指导患者注意保暖,避免腹部受凉,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
减衣服。(二)饮食指导饮食以质软、少渣、易消化、定时进食、少量、多餐为原
则;宜细嚼、慢咽,减少对胃粘膜的刺激;忌食辛辣、肥甘、过咸、过酸、生冷之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