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轴对称的三个基本性质并理解相应的定理,从而实现了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二、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数学教学过程,事实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继而对其进行延拓,创新的过程。于是,教师如何设计数学问题,选择数学问题就成为数学教学活动的关键。而问题又产生于情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情景就是组织课堂教学的核心。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如网络信息,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情景资源。如: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以前都是用剪纸、拼接和度量的方法让学生直观感受,但由于实际操作起来都有误差,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现在利用“几何画板”随意画一个三角形,度量出它的三个内角并求和,然后拖动三角形的顶点任意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发现:无论怎么变,三个内角的和总是180度。这无疑大大地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为什么”的欲望。
三、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结合起来,有利于扩充信息,增大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
f率。巴班斯基说:最优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在规定时间内,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获得最高可能的水平,因为提高活动效率、和节省时间这两个法则,是劳动活动的普遍法则。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加容量,优化教学信息,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图形不是语言,但比语言更直观,动画又更生动形象,文字的闪现、图形的缩放和移动、颜色的变换更能刺激学生的兴奋点,其效果当然就会更好,用彩色版本的教材优于用黑白本的教材就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一点。我在上七(下)第九章“认识三角形”时,我先给学生出示一组多边形地砖铺成的各种图案,在给与学生美感的同时,提出“你知道这些多边形能铺满地面的奥秘吗?”从而揭示课题:认识最简单的多边形三角形,这时我又让学生观看一组由三角形组成的各种图案,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已准备好的三角形纸片,分组观察、测量、比较,在教师的引导下揭示三角形的概念,认识组成三角形的元素,再从现有的三角形图片和纸片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后,出示一组课堂练习。再如,画各种立体图形(球、圆柱、圆锥、棱柱、长方体、正方体等)和一些平面图形,若利用几何画板或“Z+Z”智能教学平台,一个菜单命令就成了。用计算机代替老师、学生做这些工作,既彻底减轻了负担,让教师、学生把精力和注意力用到更高层次的教学和学习环节中去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