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内除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及余数的含义;能根据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写出相应的算式,能正确读、写有余数除法的算式。2.使学生在认识有余数除法的活动中,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3.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大胆尝试,小组交流,全班讨论等形式经历知识产生过程,体验思维过程。二、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三、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四、教学准备:课件、练习本、学生学具。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课前展示学生以视频和图片形式上传的优秀作业,并给予肯定和好评。提示其它学生像完成作业优秀的学生学习。播放视频作业时带领学生一起复习乘法口诀。然后随机点名让学生回答表内除法的算式。再结合学生的掌握情况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把一些苹果平均分,一组是平均分后没有余剩的。还有一组是平均分后还有余剩。提出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时,都是正好分完,也就是没有剩余;而今天在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时,遇到了分不完的情况,也就是有剩余。怎样用数学的方法来表示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二)传授新知1基于经验,动手操作。出示郊游图片:图上有很多的食物和4个小朋友,如果要把这些面包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么分?首先有9个面包,可是图上有4个人,
f请先用手摆一摆,再和同学交流。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学生中可能出现以下2种摆法:(1)1个1个的分,每人两个,最后剩下一个。(2)2个2个的分,每人两个,最后还是剩下一个。教师把这两种情况分别拍所照片上传到白板,进行课堂反馈,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让分们分别上台演示一下分的过程。得出总结,他们分的过程不同但结果相同。设计意图:前面学习中学生对于平均分的认识都局限于把物体正好分完。这是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也是本课学习的起点。本环节教师精准地调用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展开教学,为有剩余现象的学习孕造了学习氛围。尝试书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谈话:像这样正好分完没有剩余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算式。像这样把一些物品平均分结果有剩余的情况,也可以用除法来表示。比如,“9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几个呢?”这一情况,可以怎样表示呢?自己先试一试。指名回答并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