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卢梭是通过对“爱弥尔”的教育过程的描述和论证,表达其教育思想的。事实的确如此,但是若深入地认识“爱弥尔”,便会感觉到,卢梭对主人公的塑造,本身就是以一种浪漫主义的方式。在《爱弥尔》第一卷中,卢梭明确提出了“爱弥尔”有如下特征:第一,居住在温带,第二,是富人。第三,是一个孤儿。(二)“善感性”这个词出自于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他在解释浪漫主义时,首先提及的便是“善感性”(lase
sibilite)“这个词的意思指一种容易触发感情,特别是容易触发同情的一种气质。感情的触发要做到彻底如意,必须又直接又激烈,而且完全没有思想的开导。”这种激烈的情感在“爱弥尔”身上确实有所体现。三、《爱弥尔》中浪漫主义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在具体分析了《爱弥尔》中的浪漫主义善感性后,可以从应用层面来思考卢梭的浪漫主义教育思想于教育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一)理解作品本身借助浪漫主义来阅读《爱弥尔》,不仅更能贴近作者的真实情感和意图,同样的也能对先前一些疑惑之处有重新的思考和考量,对于研究教育学基础理论来说是有意义的。通过对“爱弥尔”身份和寓言教育观的深入体察,浪漫主义色彩已然是卢梭作品的一大基调,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整个作品中作者都在抒发强烈的个人情感,浪漫主义的那种“炽情”充斥在其中,“自然教育”思想就是“炽情”的一种具体形式,这就可以理解“自然教育”为何略带激烈而且不切合实际之感,总体来看,不论是将“爱弥尔”塑造成“穷人”“孤儿”,还是反对使用寓言教育儿童,卢梭都是借浪漫主义的情感基调将他的教育思想、方法等串联起来为“自然教育”理论服务。所以,浪漫主义在《爱弥尔》这部作品中,不仅是人类天性,时代气息,情感方式,也是卢梭整个教育理论的一个支撑点。(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独特的视角,辩证地看待作品浪漫主义者的思想角度,虽然略有激进,比起传统的思维方式更加独到,他们往往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并且表达方式也更直截了当,这些特征有利于从更多角度思考教育,思考教育施加给受教育者的影响。但是,也应该辩证地看待或者利用相关的教育理论,不同时期的作者的不同作品,势必都会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卢梭的《爱弥尔》就深受浪漫主义时代的影响,从作者的写作目的,思想理论,到情感各方面都是符合那个时代的整体特征,因此,对于作品的内容,不可以脱离时代孤立地理解和应用,就例如“穷人”“富人”的概念,卢梭的“穷人”绝对不等同于现在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