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腔、徽调的影响,再与一些民间艺术相结合,逐渐形成一些小戏。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又在吸收其他表演形式的基础上,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黄梅戏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三十六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以及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绵纱》、《卖斗罗》。而至今,黄梅戏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也成为深受全国观众喜爱的著名剧种。
我儿时就已经接触过黄梅戏,听过不少,也能哼起几曲。但长大后便远没有小时候那么熟悉。这次,带着组员一起去欣赏一下,自己也去重温一下家乡戏曲
f的魅力。中午,我们坐公交车去往黄梅戏会馆,我们很幸运的欣赏了黄梅戏《桃花女》
《女驸马》,再叫上一壶茶,我们在精彩的表演中对黄梅戏的戏曲文化和其魅力有了更深的见解。
在安庆,迎江寺素菜馆里每天都有黄梅戏演出,还有市民广场经常有表演,以及沿江路边有许多黄梅戏爱好者唱黄梅戏。以此可见,安庆黄梅戏戏曲文化深入人心,特别是老年人。我们在当天晚上在江边进行口头采访,大多数爱好者是老年人,少数为中年人。伴随着爽朗的歌声,我们结束了这个暑假的实践活动。
我们小组也收获颇丰。从口头采访以及观察中可以得到以下几个结论:第一,黄梅戏爱好者老龄化程度加重。采访中有些人说:“只有那些老年人
才整天沉浸在那些黄梅戏戏曲中,而现在的孩子们都听一些现代歌曲而并非黄梅戏。”黄梅戏这门艺术能够保留下来自然有其可留之处,它所包含的文化蕴味是某些流行歌曲无法达到的。
第二,黄梅戏正在走向部分人。在调查当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对黄梅戏的了解程度以及喜爱程度一般,这就意味着并没有花太多时间在上面,也因此丧失了对这门文化的摄取的机会。看来黄梅戏个人化是个必然的趋势。但要强调的是并不意味着普通群众对黄梅戏一无所知。
第三,尽管黄梅戏并不能作为现代潮流走在时代的前端,但它依然是五大剧种之一而受到政府的保护和发展。并且,绝大多数人认为黄梅戏有利于安庆地方经济与文化发展,他们支持政府投资建设黄梅戏艺术中心,他们还认为黄梅戏可以作为安庆人的骄傲。重要的是,在安庆,黄梅戏是绝大多数人不可割舍的一部分,是他们茶余饭后不可或缺的娱乐之举。
f相信有广大群众这样坚强的后盾,黄梅戏发展之路将会更加平坦、开阔。经过这次实践活动,我们有诸多体会:首先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