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作者:王磊来源:《大东方》2016年第05期
摘要:西格蒙弗洛伊德开创了精神分析学说。将精神分析理论应用到文学作品的批评实践中,也给文学艺术带来了一股春风,加深了读者和学者们对作品、作者的理解,更加深刻地解析作者和作品之间、以及作品和社会文化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精神分析理论;三重人格;俄狄浦斯情结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主要以无意识、梦、幻想、欲望等人类精神活动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的动机、人格和精神活动,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无意识理论;三重人格结构学说和“利比多”理论;俄狄浦斯情结;梦的解析。在本文,我们可以将三重人格学说和俄狄浦斯情结联系起来。
一、三重人格学说和“利比多”理论
弗洛伊德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了三重人格结构学说,它们分别是指: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本我是人类的一种原始、混沌状态,是无意识的、非人格化的本能部分。这种本能的需求没有组织,没有时间概念,遵循自然法则,遵照“快乐原则”。其冲动和被压抑了的需求在精神世界会长期存在,只有通过精神分析使其成为意识,才会认出它们是属于过去的,但没有机会再释放出来。本我没有价值、善恶和道德观念,只单纯寻求本能的发泄,不计后果。自我是由本我发展出来的,它依赖于本我。自我接受外界的刺激,进行筛选和消除工作,将不利因素排除在外,以保护本我免受刺激。自我遵循“现实原则”,是理性的,有思考、审慎选择和避险的能力。由此可见,自我伺候了三个主子:外部世界、本我的利比多和超我的严厉性。自我要再现外在世界的要求,成为本我的忠实奴仆,与本我和睦相处,将“利比多”吸引到自己身上,每一个动作又受到超我的严厉的监视。超我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它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是从自我分化出来的能够进行自我评价和道德控制的那部分,是文化作用的产物。超我是在俄狄浦斯情结的消解过程中形成的,这个消解过程包括内化(i
ter
alizatio
)和内投(i
trojectio
),简单说来就是抛弃对父亲的畏惧,建立自己的身份认同感,相信自己将来会同父亲一样拥有一家之主的权威和一个妻子,这样道德和超我就出现了。在DH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母亲长期卧病,她强烈的占有欲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最后保罗毒死了自己的母亲,并开始认同、理解自己的父亲。其实这就是俄狄浦斯情结的消解。超我起初是依照人们在儿童阶段在其精神生活中执行赏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