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与中国文化的特性txt心态决定状态,心胸决定格局,眼界决定境界。当你的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睁大眼睛,千万别眨眼,你会看到世界由清晰到模糊的全过程。信仰与中国文化的特性r
r
刘梦溪r
文化,宽泛一点的定义,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狭一点的定义,应包括知识、宗教、信仰、艺术、哲学等。传统文化是指传统社会的文化,也就是1911年帝制瓦解以前的社会文化。文化传统是传统文化背后的精神连接的链条,它是看不见的,它是由文化精神的规则、秩序特别是信仰构成。秩序,用西方的话讲,就是结构。精神是文化的理性结晶。信仰是构成传统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信仰的参与,传统便无法形成。传统所以有力量,在于它的神圣感,由于有信仰的因素渗透其中。缺少信仰的传统,是松散的,脆弱的,不坚牢的。r
r
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信仰有自己的特点。孔子有名的话是“祭神如神在”,这句话包含了对信仰对象的一种假设。意思是说,在祭神的时候要在内心保持一种庄严和崇敬。怎样才能保持呢?不妨假设有一个神在那里享受你的祭品。但孔子可能没有想到,这种假设本身,包含着给信仰打了一个很大的折扣,因为真正的宗教信仰是不允许假设的。既然孔子如此假设,我们也可以做另外一个假设,即神是不是也可能不在?如果祭祀时神不在,怎么办?孔子没有说。r
r
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也有同样的问题。它没有单一的神,带有泛自然的倾向。道教的信仰层面其实也不是很坚牢。佛教是外来宗教,传入中国后它走了两条路:一是往人文知识分子层面走,成为禅宗。如果仔细分析禅宗,会发现它显现的信仰因素也不是很坚牢,特别是禅宗的一些“话头”,如问“如何是禅心?”,回答竟是“镇州萝卜重三斤”。这是禅意,跟信仰无关。禅宗流于了智辩。但禅的境界对人类的内心调适作用,也不可低估。佛教的另一流向是往民间走,形成世俗性的人间佛教。佛教在民间香火很旺盛,但信仰的层面也不无为我所用的情形。有人炒股票,先许下愿,说如果炒赢了,将重塑金身。结果炒输了,牌位都砸掉了。r
r
在中国人眼里,还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天”。中国人对天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甚至有一种皈依感。但是这种感情不是信仰,而是崇拜。中国人感到天的浩渺,无限苍茫,不可测量,有一种不可琢磨的神秘感和敬畏感。但对天的态度有两重性,有时候信任,有时候不信任。中国民间有两句话,一是“苍天有眼”,可是委屈老得不到解决,也会抱怨“老天瞎了眼睛”。r
r
中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