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原因探析摘要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继续向着大众化的方向前进,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在面对就业时将不再像精英时代那样,他们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在这种形势下研究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和形势,探讨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意义重大。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形势就业难一、大学生就业现状一招生规模急剧扩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高校扩招后,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发展。大规模扩招的直接后果就是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剧增,虽然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数量较大,但由于我国的高校扩招政策是在不完善的市场环境条件下实施的,高等教育扩招的规模与速度过快,导致毕业生的供给速度大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速度,超过了社会的吸纳能力。按照教育部高校学生司主持的“中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与预测”课题组的划分标准,就业率在90%以上表示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在70%一90%之间表示供求基本平衡;就业率在50%70%之间表示就业有一定压力;就业率在30%50%之间表示就业有一定困难;就业率在30%以下表示可能产生就业危机。近几年来,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蔓延,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到了巨大的影响,gdp的增长速度将会放缓,新增就业岗位逐步下降,但需要就业的人员还在增加,供大于求的矛盾更加突出,总体就业形势
f十分严峻,必然给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带来更大的难度。二就业结构存在失衡,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目前大学生就业出现了“二律背反”现象。一方面,我国高等
教育刚进入大众化的阶段,大学生是一种比较稀缺的高层次人力资源,和世界发达国家大学生所占的人口比例还有很大差距;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就业难的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高校毕业生供求关系存在明显的结构性失衡。
1、从学科来看,不同学科专业人才供需状况差异较大,结构性矛盾突出。
各行业对学科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差异也较大,相当一部分行业人才供过于求的差额较大。
2、从地区来看,各地区人才供需差异较大,地区结构性矛盾突出。
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较大差异,人才供求比也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其中经济发达地区、环境优越地区的人才供求比超过了平均水平,供需矛盾突出。大中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是高校毕业生的首要选择,而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不受高校毕业生喜爱。
3、从部门来看,不同部门人才供需矛盾突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由于相对稳定性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