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由此可推断“其唯《易》乎”中的“其”是副词,表揣测,相当于“大概,恐怕”;第二句出自课文《逍遥游》,原文的语境是“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中“正色”与“远而无所至极”两者备选,可见此处的“其”为连词,表选择,可译为“或者,还是”。
2010年高考语文18套试卷中,考查频率最高的5个虚词为:“之”(考了6次)“以”(5次)“而”(5次)“于”(4次)“其”(3次)。下面笔者详细列出“而”“以”“之”三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一、而
(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
2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4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6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如:吾尝终日而思矣。
(二)用作代词,只用于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也可作主语,译为“你”。如:某所,而母立于兹。
(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二、以
(一)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等,视情况可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凭……的身份”等。如: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以”可译为“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以”可译为“凭借”)余船以次俱进。(“以”可译为“按照”)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以”可译为“凭……的身份”)
2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4用在表示人的词语前面,可译为“率领”“带着”,实际上是表示工具的“以”字的活用。如:(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二)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表示并列或递进,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