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现代化目标能否实现。第三,转变发展方式是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与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面临许多特殊的挑战。我国在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的条件下,就面临后工业化国家以知识和创新为基础的新经济形态的竞争压力;在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基础的竞争优势尚未确立的情况下,就面临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减弱的压力;在经济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仍然较低的情况下,就要解决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后期才集中解决的资源环境和人口老龄化等问题。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走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能否立足中国国情,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关系到我国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能否有效应对各种挑战,也将从根本上决定我国能否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道路。二、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主要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1979年~2006年,GDP年均增长97%。但过去30年经济快速增长主要是依赖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的,这种发展方式的基本特征是:第一,经济增长高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弱。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投资增长偏快,投资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成为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特征。“十五”时期,投资增长相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高于“九五”
f时期1倍以上,使投资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2001年~2006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2%,远远高于按现价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3%的速度,投资率从2001年的365%提高到2006年的427%,增加了62个百分点,但消费率却从2001年的614%下降到2006年的50%,降低114个百分点,其中,居民消费率下降到历史最低点,仅为364%。投资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提高,由2001年的50%提高到2006年的611%。第二,经济增长高度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扩张,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近年来,我国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发展明显偏快,经济增长对工业的依赖程度提高,而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2001年~2006年,全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451%提高到487%,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397%提高到431%,分别提高了36和34个百分点;而同期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却从405%降低到395%,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只有322%,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也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1年的467%提高到2006年的555%,其中,工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