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寡人之于国也》讲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2)掌握本文涉及到的古汉语知识。2、能力目标(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2)理解文意,能够体会孟子的行文特色。3、情感目标(1)从孟子的言行之中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2)认识孟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二、教学内容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2、理解文章大意,理清行文思路;3、重点字词以及语法知识的归纳;4、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三、教学重难点
1、层层深入,分析孟子对治国得失的哲学思辩,站在现代的角度理解孟子的思想;
2、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使文言文语感训练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落到实处。活动方式力求生动活泼,或个别朗读、集体朗读,或轮流朗读、分角色朗读,读后有评,以评促读、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
2、点拨教学法。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语句看似浅显,内涵却较艰深。为此,在背景资料介绍、文化知识简介及比喻说理的分析方面教师须对学生进行点拨指导,避免学生囫囵吞枣。
3、讨论法。应与诵读同步进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课时安排:2课时
word可编辑
f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孟子及孟子的仁政思想,初步掌握全文大意,理清文章层次。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我们在初中时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成为成语沿用至今。这充分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板书文题)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
1、学生结合注释①及课后关于孟子的介绍了解孟子。2、教师适当补充: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他的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因此孟子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寡人之于国也》就辛辣地嘲讽了以贤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愤怒地指出一些封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