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识记: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同盟会及三民主义;革命派和保皇派的论战;三民主义的实践;新三民主义的提出及主要内容、进步性;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比较。理解:通过比较新旧三民主义、分析新三民主义与中共革命纲领的原则区别,提高学生比较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二、过程与方法论从史出、问题探究、历史比较、概括阐释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孙中山革命活动的感性了解,理解先进中国人的救国探索不断深入,反映出孙中山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具有崇高的人格品质。四、重点与难点重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内容;《临时约法》的内容。难点: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分析与评价。
(二)教学过程
【复习】鸦片战争后,先进中国人的救国之路代表抵抗派林则徐魏源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郑观应王韬冯桂芬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基本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发展民族工商业,商战;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实行君主立宪。挽救民族危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实践效果末付诸实践特点
洋务派
早期维新派
维新派
旨在维护或基本保末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持封建制甲午战争失败宣告其破产;度的前提迈出中国近代化第一步。下,通过改良的办法,末付诸实践使中国免受列强侵略,从而摆思想启蒙;脱危机。最后失败。
【导入】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机提出了许多救国主张。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但他们都不主张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封建统治,而封建统治的腐朽是导致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根源,因此,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社会实践都以失败而告终。历史的发展证明,要挽救民族危亡,就必须创立革命的理论,并在它的指导下用暴力推翻封建统治。这一历史任务的承担者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一、三民主义的提出1、历史背景【探究】引导学生新闻记者教材第78页的导言和正文,归纳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1)社会基础:19世纪末期,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改良方案失败;(出示《时局图》)2)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3)思想来源:西方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