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论论文教案一、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批评的“文人相轻”。2了解曹丕在文中“文以气为主”的论断和“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文学价值观,并学习其论证方法。3了解“建安七子”及该作品的文学影响。
二、课时
2课时
三、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特殊句式,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等。
四、教学难点
了解文学作品的功用,作家修养和作品风格,不同文体特点、标准,指出文学批评应有正确态度。
五、教学过程
⒈作者简介曹丕(187~226),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魏朝的开国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庙号高祖,谥为文皇帝(魏文帝),葬于首阳陵。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魏武帝曹操与武宣卞皇后的长子。由于文学方面的成就而与其父曹操、其弟曹植
f并称为“三曹”。⒉创作背景建安以前,文学受经学束缚,少有独立地位。盛极一时的汉赋,竟被扬雄斥之为“童子雕虫篆刻。”(《法言吾子》)曹丕之弟曹植也认为:“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也。”(曹植:《与杨德祖书》)这已开始把写文章与对生命个体的自身价值的思考联系起来了。据此,曹丕号召作家要以古代圣贤“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为榜样,努力改变目前这种“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的精神状态,培养自己具有一种超功利的审美心态。但在这里,已经被曹丕赋予“不朽”这一语言符号以崭新的现实涵意和历史意义。曹丕把诗赋也列入“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一对文学自身价值思考的历史视野之中,这充分表现了他的远见卓识,也是当时文学趋向自觉的深刻表现。⒊课文重点字词解释小:轻视生性怕俦:辈流:放纵以为贱享:把当作检法度营:料理昏暗、糊涂骥良马:贱:慑:害贵:以为贵幽:拘禁
f⒋特殊句式状语后置:⑴王粲长于辞赋⑵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⒌通假字隽:通“俊”⒍课文分析文章包括四部分内容。第一,它批评了“文人相轻”的陋习,指出那是“不自见之患”,提出应当“审己以度人”,才能避免此累。第二,评论了“今之文人”亦即建安“七子”在文学上的才力及不足,分析了不同文体的不同写作要求,说唯有“通才”才能兼备各体。第三,提出“文以气为主”的命题,说“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这里的“气”,实际上指的是作家的气质和个性。曹丕的这一观点,表明他对创作个性的重要性已有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