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多变的镜子》
案例分析《多变的镜子》一、背景资料:一次早晨,我班的洋洋小朋友很高兴地对小朋友说:“我星期天去公园玩了‘走迷宫’,看见好多个自己!”小朋友连忙应声:“我也去过!”、“我也看见过!”……孩子们一下子兴奋起来。我顺便问了一句:“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孩子们都摇摇头,不知道。当时我心里想:这应该是一个很好的科学活动素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应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的现象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因此,我设计了大班科学活动《多变的镜子》,整个活动的设计以游戏贯穿始终。首先让幼儿照镜子来吸引幼儿,然后让幼儿照两面准备好的小镜子,最后让幼儿自制万花筒。在活动设计的过程中,我尊重幼儿感兴趣的东西,努力让整个活动体现新的教育观、儿童观。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问题。我将大班科学活动《多变的镜子》的案例进行了比较和分析:一、第一次《多变的镜子》活动片段:在照镜子的环节中,当小朋友拿到镜子时,我提出你们用镜子来照照自己,孩子们顿时兴奋起来。有的用两面镜子一前一后地照;有的用两面镜子一上一下地照,还有的用两面镜子一左一右地照……正当我准备结束这个环节时,徐亦栋小朋友把两面镜子放一排捧在手心
f照,可以看见好多个自己!这时他很兴奋地叫起来:“我看见好多自己了!”这时教室一片混乱。其实,我在设计这一活动时,只是为下一个环节做好铺垫。可我没想到,孩子们把我预设的下一个环节提前发现了!孩子们这时根本不做进一步的探索,我怎么引导,孩子们也听不进去了,我只好令整个活动虎头蛇尾。
二、第二次活动《多变的镜子》片段:我对上次的活动进行了反思,在这个过程中,我蹲下来,用心发现孩子们的发现。我把我的脸和他们贴在一起,和他们一起观察、讨论,给他们适当的鼓励和引导,正在他们高兴的时候,我故作神秘地说:“为什么镜子一样多,可照出来不一样呢?孩子们被我这么一问,马上把注意力放在我这一问题上,很自然地就过渡到我下一个环节。我巧妙的引导,这一环节我觉得十分的得心应手,这一次,我是孩子的合作者和引导者,而不是一个发号施令的领导者。三、案例反思: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很早就提出了“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主张。他主张崇尚自然,尊重儿童,发展儿童的才能。我们一线的教师在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中更应该摆脱自己主观的考虑,摆脱教材、计划的束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