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这样模糊含混的词语来指代,即
使是表达爱情最为直率、最为热烈的乐府诗《上邪》,也不过说到“我愿与君相
知”这个份上。当然,笔者在这里最想指出的是,中西文化在爱情这一问题上存
在的差异决不只体现在表达上,其根本差别是对“爱情”的理解力和感受力。比
较而言,西方人更注重爱的过程即“恋情”,中国人则更注重爱的结果即“婚姻”。
翻开西方文学史有关“爱情”题材的篇章:无论是《十日谈》中的爱情故事,还
是莎士比亚的浪漫喜剧;无论是斯汤达、托尔斯泰等现实主义作家对爱情生活的
描写,还是拜伦、雪莱、普希金等浪漫主义诗人的爱情诗篇,我们不难发现,西
方作家写男女之事总是喜欢写“婚前情”、“婚外情”,他们偏好在恋爱过程上做
文章,且极尽渲染铺张之能事,然而一旦言及婚嫁则嘎然而止。
比较文学论文开题报告一、论题:《从透视中西妓女形象》二、选题的意义及
研究动态
《金陵十三衩》是当今影视界一部相当有影响力的作品,其中
塑造的一系列妓女形象更是引来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除了网络上铺天盖地的感悟
式点评外,学术界也发出了相应的声音。《电影评论》《文学界》分别刊登了高
超的文章《金陵十三钗人物身份刍议》;徐钢的《金陵十三钗是爱国主义还是情
色生意》;杨兰的《平等的受难和受难的不平等:从女性视角看》等,这些文章
都避开了题材、主题、艺术手法等问题,而把焦点集中在“妓女”形象上。不过,
这些评论基本上都是基于形象塑造的成败而言的,目前尚未有从历史文化的广角
角度来看待妓女形象问题的。本文将从影片的妓女群像的特征出发,回溯中国文
学中典型的妓女形象,并在中西文学乃至中西文化的比较中,进一步认证中国文
学艺术中妓女形象的特征及其形成这些特征的原因。相信这项研究对于研究《金
陵十三钗》这部电影来说是一个突破,在关于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中妓女形象的
研究方面也应该可以提出一些有价值的看法。三、研究思路(提纲)
一、“十三钗”:惊世骇俗的妓女群像(一)妓女群像的人性光辉
1、乐观
朴素的人生态度
2、知恩图报的侠义心肠
3、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
(二)妓女群像的独特气质
1、独立自由的精神品质
2、开放洒脱的
性格张力
3、超越现实的精神追求二、妓女群像的文学透视(一)中国
f文学妓女形象扫描1、侠肝义胆赵盼儿2、刚烈坚贞杜十娘3、情
义双全李香君4、自我救赎陈白露(二)比较视域下的中西妓女形象1、
苦涩忧郁与乐观大度2、软弱退缩与果敢不屈3、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