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影响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主观上是由于没有兴趣、怕苦怕累以及怕别人讥笑等因素所致。这说明我们学校体育教学、体育活动场所的开发利用。运动项目开展的种类和形式等,还不能够完全符合学生的生理特点,还不能够吸引或激发更多的学生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
3结论31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初中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认识还不够,在锻炼上也还没有达到学生发展的需要,他们对锻炼习惯与兴趣都在于一个初级认识阶段,更没有形成合理的锻炼习惯。形成两个极端。不喜欢的对体育锻炼就没有任何的安排,有自己的爱好的学生才有固定的锻炼习惯。在以后的教学目标中我们更应做到把体育教学与人和社会发展想结合,把培养锻炼习惯和兴趣放在首位。实现终身体育教育理念的推广。32学生的锻炼紧缺需要学校社会与家长共同的关注,在当今社会竞争压力日趋严重的背景下,学校和家长不能只注意学生的文化课成绩,更有责任加强对学生这方面的锻炼和培养,使他们在生理、心理和人与人交往方面能全面的健康发展,适应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调查发现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要求或愿望大多集中在学校体育运动场地、器材设施上,因此我们应从切实加强学校体育运动场地设施的建设、全面落实教师的指导入手,积极开展一些生动活泼的体育活动,加强管理,努力实现学生思想认识与实际行动的统一。同时,要求学生家长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支持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强身健体。33人们对身体锻炼的认识是有发展过程的。因此,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具
f有阶段性,由吸引活动意向的形成锻炼欲求的产生动机的确定锻炼习惯的形成五个阶段组成。所谓“吸引”是指对体育不排斥,并具有一定的良好倾向。从而在大脑中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开始产生欲望,最后具有锻炼的动机,形成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
34提高对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认识。长期以来,我们体育教师在课堂中主要还是习惯于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基础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有的甚至弃之不顾。其实不然,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又没有锻炼兴趣和良好锻炼习惯,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础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当然也就无法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例如,现在的孩子大多不喜欢跑步,一听到要跑步就叫苦,更谈不上对于跑步的兴趣和习惯,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跑步的兴趣呢?经过观察发现,学生们普遍喜欢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