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教案
一、学习目标1了解司马迁和《史记》的有关知识;2继续积累课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语言现象,重点掌握名词作动词和使动用法;3学习本文用个性化语言及对照手法塑造人物的特点;4通过分析项羽性格的弱点,探讨其悲剧结局的原因;5鉴赏本文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刻画栩栩如生、摇曳多姿的艺术特色。二、文章解读1、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叙述了刘邦、项羽两支起义军分路联合攻打秦朝,刘邦先入关破咸阳后同项羽展开的一次政治斗争。兵力上占绝对优势的项羽集团,在这一回合的交锋中,就可悲地输给了弱小的刘邦集团,这正预示了这场对抗的前途,而其原因在司马迁看来,恰恰在于课文中详细描写的刘、项二人的性格差异及由此带来的项氏集团的貌合神离与刘邦君臣的桴鼓相应。明白了这一点,就可知作者在大事纪性质的本纪中,竟用了两千多字的笔墨描写这次时仅一天的小小宴会,决非废墨闲笔。如果说在众多人物有主有从、错综复杂的性格冲突的传神描写中展示出历史事件的必然性来,是司马迁传记的最大特点,那么《鸿门宴》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全文共分7个自然段,整体思路按照事件发展的开端高潮结局,可分为三部分:宴会由来,宴会斗争,宴后余事。其中第1、2自然段交代鸿门宴的由来,是故事的开端;第3、4自然段写鸿门宴上双方的正面斗争,项羽由主动变为被动,刘邦由被动变为主动,是故事的高潮;后三段是故事的结局,交代宴后余事。
本文情节按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席两个问题逐层展开,波澜横生,矛迭出,扣人心弦。
故事首尾相应,以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始,以项羽受璧、曹无伤被诛终,虽属节选,亦有相对的完整性。
f2、鸿门宴中刘、项性格特点分析
项羽“自矜功伐”、“为人不忍”。“轻信项伯,许诺善遇刘邦,一不忍;听信刘邦,不应范增,二不忍;宽容樊哙,产生相惜之心,三不忍;不究逃席,安然受璧,四不忍。以上不忍皆缘自项羽自矜功伐,这一切不仅使他丧失了杀刘邦的时机,而且导致最终的“乌江自刎”。相比之下刘邦则复杂多了:既胆怯又勇敢(闻项怒则怯,赴宴会则勇);既机智又狡诈(拉项伯,先责己是智,骂鲰生、责告密者则诈);既能屈又能伸(先破秦先道歉,居下座无怨言,出而未辞觉失礼);既知人善任又善纳忠言(以张良为佐并听从其建议)等。
3、鸿门宴上双方的形势关系是如何转换的
宴前(非正面交锋)刘被动项主动,两告两定。曹无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