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赏析: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廊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诗人用没有车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5、《卵石》佚名卵石
4
f是一种完美的造物等于它自身留神于它的限制确切地充满了卵石般的意义他的香气不会令人想起任何事物不会吓跑任何事物不会激起欲望它的气味和寒冷公正而充满尊严我握着它时感到深深的悔恨它高贵的身体被一种虚假的温度渗透卵石不会被驯服最后它们都会看着我们以平静、清澈的眼睛赏析:诗歌一开始以冷静的语调作出判断:“卵石是一种完美的造物”。“完美”是极致意义的词语,似乎不应该用来修饰卵石,卵石太普通了,这一词语的陌生组合,引人对卵石产生非分的想象。但诗人马上制止这种猜想,以四个诗节阐释“完美”的含义。卵石的完美在于它与自己相等,打破了人们对完美的期待,完美在世
5
f人心目中的各种各样附加的含义,被诗人删除了,并且诗人强调地指出卵石的完美就是它是卵石,而非他物。诗人用“留神于它的限制”赋予卵石以理性的人格,卵石懂得自己的局限,知道自己的边界,它用理性控制自己,确保自己的完整,“确切地充满了”表达了卵石既不想越出自我,以扩大疆界来增加自我,也不想因为任何因素减少自我,总之,必须是准确地等于自己,以保证自己的圆满自足。接下来诗人从卵石与他者的关系中,进一步说明卵石的自我意义。卵石不是孤立于世界,它的存在必然和他者发生联系,但是卵石在这种联系之中,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它保证自己在与他者的联系中的零影响。它的气味(译者翻译为“香气”似不妥,香气浓烈了些,应该是下文的“气味”)“不会令人想起任何事物”,他者看到的是它自己。它也不会戴着冠冕吓跑任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