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器乐欣赏结课感受
转眼间一个学期的民族器乐欣赏课就结束了,回想起来,有一种飘缥缈渺的感觉。老师没有过多的讲解,更多的是聆听音乐,配以PPT上简单的文字,却让人觉得恰到好处。民族音乐就该是那样缥缈的,不需要语言,是用心去体会的。一学期的课程中,我们认识到了很多乐器,中华传统的乐器。古筝、琵琶、长笛、萧、箜篌、江南丝竹、古琴。。。。。。不同于西洋乐器,民族器乐更加悠长娟秀,就像是中华民族谦和儒雅的君子文化。洋洋洒洒,幽默风趣,意蕴深厚,寓教于乐。古典之美,中华传统艺术之美,文化底蕴之美都弥漫在这乐声里了,听着听着,仿佛把人带到遥远的盛唐,楼台上歌女在清唱,亦或是来到了江南,小桥流水,烟雨杏花。众多曲目中,我对《春江花月夜》印象很深,可能是因为名字和著名唐朝诗人张若虚的那首诗同名的缘故吧。不过后来上网查了一下,却发现背景居然是白居易的《琵琶行》。“寻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芦花秋瑟瑟”“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洒还独倾”。秋意晚江别请之情,春意江夜美之景,在典雅、轻快、细腻、流畅、绵延起伏的乐声中浮现,好似穿越回唐朝的江边,抱着琵琶的歌女和仕途不顺的诗人相惜相慰藉,秋叶荻花飘落,夕阳洒在江边,悠扬秀美中带着气势,优美抒情中带着豪放。
f另外一首印象深刻的就是《高山流水》了,同样也是古筝曲。乐曲由“高山”和“流水”两部分组成。起初,是浑厚而优美音色响起,然后渐变为连续的刮奏,这是从雄伟的高山引入到流水了吧,时而如涓涓细水,时而如滔滔洪流,气势磅礴,如身临其境,如耳闻其声。据说这也是一首历史悠久的传统筝曲,音韵古朴、典雅,抒情写意。它背后的故事是伯牙和钟子期的,高山流水,知音难觅。此曲为浙派筝曲,特别的是,它的音色纯净雅致,借以抒发一种超凡脱俗,古朴典雅的高洁情怀,我想也是衬托了钟子期死后,俞伯牙为此伤心的摔琴绝弦,终身不弹的遗世情谊。音乐的意境与“高山流水觅知音”的主旨配合,也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山水墨迹。我们还学习了好多其他的乐器,从古代编钟编磬,到现代的冬不拉,从秦汉时期,古代帝王之气尽显,庄重和封建时代的禁锢与古代皇族的威严,到现代大草原上欢快的马蹄声,歌舞声,每一样都独具特色。钟鼓乐里历史的浩瀚,扬琴清脆悦耳的“平易近人”。。。。。。还有好多好多的曲子一时想不起来,但是我想在日后某一个时刻耳边响起民族器乐时,我会觉得熟悉,会回想起大学半年里的每一个下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