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中,两种冲突两条线索相互交织、相互制约:一是以莺莺、张生、红娘为一方同以老夫人为另一方的冲突,这是贯穿全剧的主线;二是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性格冲突,这构成了作品的辅线。两条线索有主有次,并行交织,使得相互之间的矛盾得以充分展开,有力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使得人物性格更为丰满生动。作者还善于利用悬念编织情节,巧妙地设置了“赖婚”、“酬简”、“哭宴”等一系列悬念,真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曲折跌宕,扣人心弦,增强了作品的戏剧效果。3、作者善于描摹景物、酝酿气氛,衬托人物的内心活动,多数场次饶有诗情画意,形成作品独特的优美风格。4、《西厢记》的语言自然而华美,典雅而富丽,具有诗意浓郁、情趣盎然的独特风格。作者善于把质朴活泼的民间口语和精炼隽永的诗词语言熔铸在一起,雅俗并行,本色而又有文采,生动活泼而又雅致清新;《西厢记》中的不少曲词善于渲染气氛,创造出诗一般的意境,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味;《西厢记》的人物语言也都是高度个性化和充分戏剧化的,完全切合戏剧角色的身份、地位、教养和性格,如莺莺的语言妩媚蕴藉,张生的语言文雅热烈,红娘的语言鲜活泼辣,惠明的语言粗犷豪爽,都表现得恰如其分。王世贞称《西厢记》是北曲的“压卷”之作,王实甫也确实堪称文采派的典型范式。5、《西厢记》对杂剧的体制也有所创新。它打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外加一楔子的通例,是由五本二十折组成的大型连台杂剧。它也打破了每折只能由一人主唱到底的成规,在必要时一折戏可轮番主唱。体制的革新,大大丰富了戏剧的艺术表现力。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一、《三国演义》既表现了对军阀混战的乱世的愤慨,对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也表现了对仁君贤臣和由他们缔造的清明世界的向往,对重建正常的封建秩序的渴慕。
《三国演义》的基本思想倾向是拥刘贬曹。根本原因在于蜀汉集团与曹魏集团的形象本身所包含的社会理想、精神品质、道德风范截然
不同,从而表现了作者和人民大众对明君仁政的向往与肯定,对乱臣暴政的反感与否定。二、《三国演义》对刘关张上报国家,下安黎庶,诸葛亮鞠躬尽瘁,足智多谋,关羽义薄云天,勇武绝伦等的描写,显现出作者对“忠义智勇”等理想英雄人格的肯定和赞颂。
三、《三国演义》是一部引人深思的道德悲剧。
作者满腔热情地歌颂代表公道正义一方,体现了作者的政治理想、道德理想和人格理想的蜀汉集团。蜀汉集团在与邪恶势力及残酷命运相抗争中却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