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的合并和兼并行为,以扩大厂商规模,取得规模经济的效果”BlackJ1999。“这种目标状态意味着国家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资源配置的优化以及产业发展速度、比例和效益的有机统一”WAMcEacher
2003122)。韩国和德国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依赖于它们均能依据具体的国情和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制订和实施合理有效的产业政策的能力。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末期,德国企业继续保持着蓬勃向上的势头,韩国经济却面临东南亚的金融危机中,出现了动荡不安的局面,大企业集团纷纷落马破产。而此后韩国的经济得到很快的恢复,不久又走上了发展的正轨。个中原因颇令人深思。一、韩国产业政策的演变过程依据其产业政策制订和实施的特点,韩国的产业政策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一)1961年以前:进口替代阶段1961年以前,韩国主要以建设一些非耐用消费品工业为中心,包括布料、鞋类、家用品等作为进口替代。其贸易政策的重点主要放在控制进口上,并采取了多重汇率,对私人企业进口货物的汇率高于官方汇率,并制定了出口补贴制度,以鼓励产品出口。(二)1962~1971年:起飞阶段从1962到1966年,韩国的工业化刚刚起步,在分析各种发展方案的利弊得失之后,韩国积极从国外引进技术,优先发展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与此同时,韩国还采取了一系列支持出口贸易的政策及支持出口的金融机制。直到1982年,才设立了统一的利率机构,取消了出口的优惠利率。当时,韩国还设立了促进出口的机构,例如进出口银行、贸易公司、出口商联合会及韩国贸易促进公司等。1967年4月,在加入关贸总协定GATT初期,韩国政府充分利用国内的廉价劳动力和纺织工业的优势发展出口加工业,使轻纺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出口的主力,为韩国的资本和技术积累创造了条件。类似的直接激励的措施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才被放弃。(三)1972~1979:促进重工业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期,韩国在产业政策方面转向了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其战略是促进中间材料与生产资料的进口替代,并促进资金密集工业的发展,如造船、钢铁、汽车、有色金属与
f石油化工等。这些工业被称为战略工业,政府给予了各种鼓励措施。政府在促进重化工业的政策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由建立国家投资基金,以优惠利率提供大型投资所需的资金;二是为这些“新生工业”提供保护措施,直到它们在国际上拥有竞争能力为止;三是允许某些工业进行垄断性生产以克服小规模的国内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