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源热泵(热风机)、直接电采暖、蓄热式电采暖、冷暖空调等多种技术。具备条件的乡镇可推广燃气锅炉供暖;山区农村可适当发展生物质智能炉技术。(二)推进用户侧建筑能效提升
f试点示范期内,新建居住建筑执行75节能标准,新建公共建筑执行65节能标准,开展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示范,积极推动新建节能农房建设。
具备改造价值的既有建筑城区完成节能改造,城乡接合部及所辖县完成92。改造完成后,居住建筑能效提升30以上,公共建筑能效提升15以上。
优先对政府办公楼、医院、学校等公益性设施,条件成熟的小区和新型农村社区进行节能改造。用户侧建筑能效提升要注重与热源侧统筹实施,同步推进。
四、工程建设任务(一)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工程3年示范期内全市完成集中供热工程1739万平方米,其中集中供热管网普及工程939万平方米,新建集中供热站工程800万平方米。第一年度完成60405万平方米,第二年度完成67455万平方米,第三年度完成46045万平方米。(二)双替代工程3年示范期内全市完成双替代工程3566万户,其中电代煤工程2894万户,气代煤工程672万户。第一年度完成126万户,第二年度完成114万户,第三年度完成117万户。(三)可再生能源等分布式供暖工程3年示范期内全市完成可再生能源等分布式供暖工程240574万平方米,其中可再生能源利用工程2605万平方米,燃气锅炉供热工
f程133363万平方米,工业余热利用工程5696万平方米。第一年度完成77864万平方米,第二年度完成74787万平方米,第三年度完成87923万平方米。
(四)用户端建筑能效提升工程全市完成105113万平方米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其中公共建筑节能改造15058万平方米,城区和县城居住建筑改造70055万平方米,既有农房改造2万户。第一年度改造27042万平方米,第二年度改造43213万平方米,第三年度改造34858万平方米。自X年起,加强新建建筑节能标准审查备案,确保严格执行新建居住建筑75、公共建筑65节能标准,新建建筑全部按照绿色建筑一星级及以上标准建设。新建10万平方米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五、技术和服务体系建设(一)建立技术质量体系1明确清洁取暖技术路径。依托第三方技术支撑单位,在认真总结本地冬季用能结构、取暖习惯和清洁能源设备特性的基础上,按照安全、环保、节能、高效、经济的原则,确定主推技术路径,确保居民取暖系统更合理、更优化、更节能。2确定清洁取暖企业和设备选择条件。参照外省市经验,结合我市实际,对清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