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骨折的分类及内固定治疗
近年来,随着体外骨折模型的建立、大宗临床资料的总结以及各种相关技术的引入,骨盆损伤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一、骨折分类系统的适用性互补骨折分类的目的在于指导临床治疗、评价伤情特征、了解损伤机理、判断病程转归及推测预后结局等。1然而,目前各种分型方法都难以同时满足上述要求。相比之下,Tile根据骨折的稳定程度及其移位方向所提出的分类标准(表1)得到了学术界(AOASIFOTASICOT)较广泛的认可,具有明显的优点:(1)有助于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对稳定型骨折(A1A3):一般采取保守疗法;对分离性旋转不稳定型骨折(B1),应视伤情而定,其中骨折相对可使用外固定支架或前方钢板固定;对压缩性旋转不稳定型骨折(B2、B3)稳定者只需卧床休息,而骨折失稳者应同时对前后环施行手术固定;对旋转及垂直均不稳定型骨折1C3)(C,其前环损伤可使用外固定支架或前路钢板固定,后环骨折通常有三种处理方法骶骨骨折,可采用骶骨棒或骶髂螺钉固定、骶髂关节脱位可选择骨盆后环前路钢板固定或后路骶髂螺钉固定、髂骨翼骨折可采用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和(或)拉力螺钉固定。(2)与损伤严重度(i
juryseverityscoreISS)有一定的相关性。(3)强调骨折的移位方向和稳定性。(4)可间接反映软组织的损伤情况。(5)能在一定程度上提示远期疗效。1,2据文献报道,骨盆骨折常继发于直接暴力,其侧方压缩性损伤(lateralcompressio
,LC)(图1)占4172,前后挤压性损伤(a
teriorposteriorcompressio
,APC)(图2)占1525,垂直剪力型损伤(verticalshearVS)(图3)占6,复合应力性损伤(complexmecha
ismofi
jury,CMI)3,41在总结Pe
al和Tile分型的基础上,以损伤机制为重点,提出了新的修订方占14。You
gBurgess法(表2),作者认为,该分类方法可作为判断骨盆损伤严重程度的预警性标准,其临床意义为:(1)注重暴力的传递途径及骨折发生的先后顺序,旨在减少对后环损伤的遗漏;(2)注意骨折局部及其伴发损伤的存在,并预见性地采取相应的复苏手段;(3)根据患者的全身情况结合骨折的具体表现选择恰当的救治方5法。Dalal等对343例多发伤的研究结果表明,患者的休克程度、脏器损伤、复苏需求及功能预后等主要6与损伤机制有关。在Wright等统计的98例患者中,TileC型损伤的ISS平均为36分,而TileA、B两2型的总和仅为29分;同时,TileC型骨折的输血量及死亡率是其它各型损伤的3倍。Whitbeck等报告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