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以一种公共权力机构,即教会为中介。”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由此,宗教的产生把西方婚俗礼仪推向了文明化进程,教会不仅仅是公证人,同时也是婚姻关系的确定者。与中国传统婚俗相比,西方婚俗礼仪要更加简单、浪漫,当男女双方互生情愫,相许终生后,他们会告知父母,双方家庭约见,邀请亲朋好友参加订婚聚会。订婚仪式通常在女方家举行,由女方安排宴会,订婚后,双方开始筹办婚礼,在信仰基督教的西方世界,婚礼一般在教堂举行。婚礼前,必须在教区内连续三个星期天发布公告,如无异议,才获许结婚。
在婚礼上,新郎身着礼服,站在圣坛前等候新娘,新娘身穿白色婚纱,挽着父亲的右臂,在《结婚进行曲》的伴奏下,缓缓走向圣坛,接下来,牧师把新娘的手放在新郎手里,双方吟诵结婚誓言,新郎口诵“以圣父、圣子、圣灵的名义”,将结婚戒指戴在新娘左手无名指,结婚仪式结束。来宾参加喜宴,也叫招待酒会,婚宴结束后,新郎新娘远行度蜜月,“蜜月”一词源于古欧洲的习俗,新婚夫妇在婚后的三十天之内,每天都要喝蜂蜜发酵制成的饮料,以促进夫妻生活的和谐。
三、中西传统婚俗背后的文化差异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中国封建社会,婚姻作为整个封建社会尊卑等级制度的基础,它的缔结往往是以儒家“阴阳尊卑”学说为依据,以宗法秩序为准则,并贯穿于一整套婚姻仪式中。而在植根于个人本位主义的西方,婚姻伦理观是源于希腊文化和希伯莱基督文化的交融,在以《圣经》为绝对权威的基督神学影响下,西方婚姻重视个人自由意志,强调人的理性选择。
(一)婚姻的社会地位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婚姻是天地人伦的基础,伦常礼义、社会组织都基于婚姻。“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措”。
这就把婚姻放在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范畴里面,婚姻从此成为几千年来封建“宗族礼法”必不可少的一环,带上了强烈的家族门第以及世俗功利观念,《礼记昏义》曰:“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在这里,“事宗庙、继后世”成为了婚姻的主要目的,个人的情感诉求被最大限度地忽略,婚姻以祭礼祖先,生子继宗、家庭内助为主要价值选择,。男女结合讲究“天作之合”、“门当户对”、“合八字”,婚宴上必须“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庞大的家族体系,复杂的社会关系,严密的封建礼制,婚姻里“爱”的成分逐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