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缩了人世的酸甜苦辣,小胡同里上演着一幕幕人生的悲喜剧。
12岁时参加抗日战争,被骗往日本当劳工,九死一生;经历了洛阳战役、开封战役、淮海战役,直到百万雄师过大江,占领南京;从事文学创作,被划为右派,四处劳改,被迫停笔22年直到1979年,他写的《我们的军长》发表在《上海文艺》上,并获得了全国优秀小说一等奖。邓友梅一波三折的生活本身就是一部传奇。
除了从生活磨难中感悟人生以外,邓友梅更是经过读书自省,在灵魂上自我完善。他当小兵时没有太多选择书的机会,战场上捡到书挑爱看的看。爱看《说岳全传》和《水浒传》,因为写的是为民战斗的故事,与他的生活有共鸣。之后有了随军新华书店,就省下津贴买书读。爱读刘白羽等写战士的小说和赵树理写农村的小说。建国后,他进入青年时代,爱看老托尔斯泰的小说。邓友梅说:从这些书里我学会在思想道德和人格上自我解剖,自审自省,在灵魂lsquo自我
f完善上下功夫。
说到对人生产生深远影响的书,邓友梅告诉我们,战争时期出版的一本小书《新人生观》,使他懂得做人仅有为人民献身、对社会有所贡献,才不算虚度。还有就是《儒林外史》中的楔子,写的是贫苦少年王冕,一边放牛割草,一边自学绘画,苦学苦练,坚持不懈,最终成为著名画家。他也出身贫家,只受过四年学校教育。本来对自我的发展前途没定较高的目标,当个合格战士就满足了。在战场上捡到一本《儒林外史》,主要资料还看不太懂,但开头这篇故事却深深打动了他的心。从此立志自学,打仗行军之余,就抓紧时间读书。渐渐又学着写战斗报道等小文章,逐步走上了文学写作道路。
读书,一向是邓友梅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至今已75岁高龄的他每一天都在读书,就像他每一天必须吃清水煮花生和芹菜一样。他提倡:不要把读书作为硬性的任务,而要让它成为自我生活的一部分。邓友梅把读书分为浏览与精读两种。浏览是粗读,对书有个一般性的了解。然后选出读时有兴趣、读后有感悟的来再精读。精读是细读,反复读。有的篇章还要背诵和抄写。他说,为了加强记忆,背一次胜过读十次,抄一遍胜过读三遍。
知书以识理。多读书,读好书,才能明白更多的人生道理;明白了正确道理,才能做好人和好事。邓友梅告诉我们,读了巴金的《真话集》,让我理解了做一个作家先要做一个好人,做一个诚实的人,一个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人。好书,尤其是经典著作,是作者对世界探索、认识、研究、思考的成果。每一个
f人都要以前人的成就为阶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