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这以至于影响到了后来2000多年的中国历史的发展。这里还有一个重要学派法家,这是以法治为思想核心的治国之术,其思想先驱可追溯到春秋时的子产,实际创始者是战国前期的李悝约前455~前395、商鞅、慎到、申不害等。战国末期韩非子成为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完整的法治理论和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治理论系统化。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剪除私门势力以法为教,厉行赏罚,奖励耕战。在历史观方面,他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观点,而商鞅则将其应用自如,在秦国实施变法图强,进行封建化的改革,并成为秦王朝的统治思想,以至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大秦帝国。至于其它诸子百家,各有优劣,先后都被吸纳在后来的儒学中了。然而秦国推崇的法家思想,以暴力苛政实现统一,焚书禁学,以法为宗,以吏为师,结果迅速激化社会矛盾,终究导致帝国覆灭。到了大汉建国,吸取了秦帝国的教训,开始推行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社会经济和民间学术文化的自由发展,然而这种无为,不利于维持封建专制统治。到了汉武大帝时,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学校,优而则仕,积极地进行儒家思想的教育和教化。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的确立,不仅促进了汉代教育的大发展,甚至于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更是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乃至于现代的中国教育思想意识形态也是如此。这里要提一下,无论之前私塾还是后来的官学,能接受教育的绝大多数人都是贵族或有权势的人,至于百姓人家,能读书的那是十分稀少和罕见,这在后来的两千年也是如此。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动荡,社会分裂等原因,官学时兴时废,教育并不景气。而此时
f社会上佛、道、玄学盛行,反而儒学儒学。在国家选拔人才方面,逐渐演变成贵族化制度,以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权力格局。显然贵族化权力制度无法调和社会矛盾,隋唐推行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逐渐成为定制。宋、元、明、清,历代相袭,这种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推行长达1300年之久,至今也是如此。这也就是中国教育问题存在的根源之一。科举制度是选士用人制度的巨大进步,在很大程度上维持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同时也成为被统治阶级有机会成为统治阶级的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阶级矛盾,同时由于广泛办学,广开仕途门路,吏政制度由此确立起来,选拔出许多优秀的人才,提高了吏治水平,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