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城市化进程问题及对策
1011668余伟
摘要
中国自建国以来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保持了不可思议的高速发展,但如今从长
期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将会带来国内储蓄率的下降,根据索洛
增长模型此时长期的经济增长只能依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通常情况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主要依靠教育,而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劳动生产率还有一个不应忽视的来源,那
就是城市化的调整。解决好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已成为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任务的重中之重。
本文就此分析了中国城市化进程发展的概括,列举了大方面的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城市化
障碍的对策。
关键词城市化市场要素政府主导
一、建国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概况
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
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
地域空间的变化。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1957年,中国城市化的一个黄金时代。在这一阶段,城市数量从
86个增长到176个,城市人口达到995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54%。
第二阶段:1958年1978年,是早期城市化探索中的曲折发展阶段。
1958年,“大跃进”运动开始。1960年7月,全国各大中小城市基本实现了城市人民公
社,中国城市化水平达到195(成为1978年以前的最高值)。国民经济随之全面萎缩,1961
年国家为缓解饥荒开始大规模压缩城市人口。全国压缩城镇人口3000多万,精简职位2000
万左右,出现了在城市化初级阶段罕见的“逆城市化”现象,1964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猛跌
落至14。文革时期,“上山下乡”和“三线建设”使得中国出现第二次“逆城市化”现象。直至
75年起,随着经济秩序的恢复,城市人口才逐年上升。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全国城市人
口为17亿,城市化水平为178。
第三阶段:1979年1999年,是推行原有城市化政策的延续。
1980年,国务院批转《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纪要》,制定出“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
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方针,中国进入推进城市化的社会发展阶段。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苏南农村创造出了一种农村工业化的形式乡镇企业。中
国的城市化首先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大中城市吸纳农村人口的
过程。而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乡镇企业对中国的财政税收、出口创汇和GDP总值的贡
献超过了13。同时,中国大部分大中型城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