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
第一章结构化理论要点P60,61页这两页主要讲述社会学理论中的“二元对立”,即个体主义(人本主义)和客体主义(自然主义)的分野,前者坚持社会唯名论,后者坚持社会唯实论。唯名论强调个人的心理和行为的重要,唯实论则强调社会结构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决定作用。以涂尔干为代表的客体主义只研究社会结构而不顾主体,以韦伯为代表的主体主义只研究主体而不顾社会结构,社会学理论中个体主义和客体主义之间的分野称为“二元对立”。吉登斯在阐述社会学理论的“二元对立”时,首先从倾向于自然主义、客体主义立场的功能主义和结构主义,以及倾向于个体主义、人本主义的解释学说起。孔德及以后的功能主义思想一向特别注重生物学,代表人物有孔德、斯宾塞、涂尔干等,孔德和斯宾塞认为,社会是一种有规律的结构,它与生物有机体有极大的相似性,是一个由各种要素组成的整体。与生物有机体一样,一个社会要想得以延续就必须满足自身的基本需要,与构成生物有机体的各个部分相似,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也需要协调地发挥作用以维持社会的良性运行。孔德的社会动力学提出社会发展的三阶段理论,同时,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将社会的发展比拟为生物由简单向复杂的进化。而结构主义则拒斥进化论、避免采用生物学类比,在结构主义者眼里,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都旨在展现心智总体构成,即对理智功能、对人心灵的强调,结构的范畴首先被看成是离不开认知者或行动者的,这是功能主义与结构主义的区别,而两者的共同点就是都强调,社会整体相对于个体组成部分(即那些构成它的人类主体行动者)而言,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即结构对个体行动具有决定性的制约作用。解释学思想传统认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有着巨大的差异,因为社会世界与自然界完全不同,社会不能脱离个人的主观意识而独立存在,因此,社会世界不存在如自然界那样的因果必然性与规律性,因而不可能像研究自然那样来研究社会。自然现象能够通过外部的直接观察、测量认识到,而社会现象是内在的、不可直接观察到的,难以精确测量的。解释社会学强调行动的主观意义,认为个人才是行动的真正主体,因此,只有通过把握人的行动动机才能理解社会现象,对结构的制约问题并不强调。相反,功能主义和结构主义强调的则是结构对行动的绝对制约性。针对传统社会学理论的这种行动与结构的二元对立,吉登斯提出了自己的结构化理论,树立了自己的理论目标,即超越传统理论的二元分裂的局面,确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