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屈原《离骚》中的美名意识和美政意识20160607103746作者7天论文网【大中小】浏览8次评论0条美名意识,是个体源于对自己内在本质的了解和对社会价值追求的一种积健有为的思想意识。这种意识既根源于深厚的历史文化熏陶,又是主体积极建构自我人生价值的内在意识基础。同时也是主体一生行为、价值追求、理想意识形成的内在心理基础。蒋骥谓《离骚》:“通篇以好修为纲领。”在《离骚》当中,有很多诗句表达了屈原的这种刚健有为的美名追求意识。“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余虽好修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纷独有此节”、“不量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菹醢”、“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索”、“两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苟中情其好修兮,又何必用夫行媒”、“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中国人没有关于彼岸世界的宗教追求,所以他们往往更执着于现实世界的积极用功,把个人的现实追求与终极的社会性的美名追求联系到一起。所以美名意识的清晰与坚定,始终伴随着屈原的一生,作为屈原一生生命追求的依托。在诗人完整的意识世界中,美名意识是其追求社会价值的内在依据。诗人就是在这样的意识追求中去不断地完善着自己,去不断地建构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屈原的诗作通篇都在讲如何“修名”、“修名”的重要性。在《离骚》的开篇,诗人非常具体详细地描绘如何修饰自己,“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修饰自己的容态,一方面采摘佩戴江离、辟芷、木兰、宿莽等香草以装饰,另一方面则是抓紧时间及时修饰。何焯在《义门读书记》中有提到“恐年岁之不吾与,此恐字谓身之修。”诗人的好修换来的却是谗人的嫉妒和诽谤:“众女嫉余之峨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诗人面对这颠倒黑白的污浊世界,对之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不因自己身处环境的险恶而改变初衷,也不因小人的诋毁而随波逐流,始终坚持自己的美名意识,一如既往地修整自己的服饰,“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诗人并不因为被人误解谗毁而停止修饰,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