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早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诗,让学生了解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2通过分析本诗情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并逐步掌握诗歌情感的解读方法。二、教学重难点通过分析本诗情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并逐步掌握诗歌情感的解读方法。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讨论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
以回忆中晚唐主要诗人引入《杜牧诗三首》学习。二作者简介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三)研讨诗歌1、学生用30秒时间默读,接着请一位同学朗读诗歌。2、全班朗读诗歌。3、评价并指导全体学生朗读诗歌。4、自读诗歌,了解诗意,同桌之间可以互相讨论,然后思考问题:
本诗题目为“早雁”,那么在杜牧的笔下,雁的形象是什么样的?明确:受惊四散的、哀鸣的、离群的边塞孤雁。
“云外惊飞四散哀”,仲秋塞外,正在云霄展翅翱翔的雁群,“惊飞四散”,发出了凄厉的哀鸣。从情态、动作到声音,生动地展现出一幅边塞惊雁的图景。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清凉的月色映照着宫中孤耸的仙掌,上空飘过了孤雁缥缈的身影。失宠者幽居的长门宫,灯光黯淡,不时传来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月明灯暗,影孤啼哀,描绘了一幅凄凉的孤雁南征图。5思考问题:雁为何“惊飞”?雁为何“失群”?雁为何“哀鸣”?
明确:“虏弦开”,是双关挽弓射猎和发动军事骚扰活动。6思考问题:春回大地,雁是否回到了北方?如果没有回去,那它们该飞往何处?
明确:一“须知”,一“岂逐”,点明了如今胡人的骑兵射手还纷纷布满金河一带地区,明春气候转暖时节,你们又怎能随着和煦的春风一一返回自己的故乡呢?
一“莫厌”,是诗人深情地劝慰南飞的征雁:不要厌弃潇湘一带空旷人稀,那里水中泽畔长满了菰米莓苔,尽堪作为食料,不妨暂时安居下来吧。7小组讨论问题:分析本诗的情感。
教师提示学生思考问题:(1)本诗句句写雁,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