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控制的性状表现类型更适应环境C.A基因的频率为025时,Aa的基因型频率为075D.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因素有突变、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等10.下表为某患者血液化验的部分结果,据此分析,其体内最可能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A.会出现抽搐等症状
B.神经细胞膜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
C.胰岛素促进葡萄糖运出肝细胞D.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增加
11.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存在冷敏神经元和热敏神经元,它们的放电频率因体温变化而相应改变。如
图中实线所示,C、W两条线交于S点,此点对应的温度为正常体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fA.人感染流感病毒发病后S点左移,干活出汗时S点右移B.某人体温24小时处在S’点,则该时间段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C.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低于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时,体温低于正常值D.冷敏神经元和热敏神经元通过改变放电频率调节机体体温12.东北“神兽”傻狍子,是中国东北林区最常见的野生动物之一。狍子经济价值较高,是猎人们最爱猎捕的野生动物之一,滥捕导致野生狍子数量急剧减少。我国于2000年8月1日发布:任何猎捕狍子的行为都是违法的,严禁猎捕、买卖、食用野生狍子。对东北某林区一狍子种群数量进行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其中δ前一年种群数量/当年种群数量。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该种群数量表现为“S”型增长,t1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B.t1时种群内狍子的个数量体最多,此后狍子数量越来越少C.t2时种群内狍子数量达到K值,此后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D.t3时种群内狍子个体数量少于t2,个体的生存压力较t2时刻小13.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B、C代表3种不同生物物种,物种A处于第二营养级,物种B处于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而物种C捕食物种A和物种B。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碳在乙、丙、丁之间的传递形式为有机物B.图中种间关系为竞争和捕食的有物种A和B、B和C
fC.在一定时间内,丙中物种C的种群数量增长模型符合“J”型增长模型D.图中A和B之间信息传递的种类可能有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14.平板划线法是通过接种环在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的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如图是平板划线在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上纯化大肠杆菌示意图,划线的顺序为1→2→3→4→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划线操作须在火焰上进行B.只能在5区域中才可以得到所需菌落C.在5区域划线后,要对接种环进行灭菌D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