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反思
厦门六中数学课改组孙东耀
新学期,一股高中新课改的春风吹绿了闽南大地带来了令人鼓舞的可喜变化:新课程培训热情空前高涨;新型的教师观、人才观、学生观、现代教学观逐见雏形;新高一教师的改革热情高扬;教学科研蔚然成风,基于“模块”下的课堂教学的优化设计和学生学习方法的优化探究成为教科研的主流;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平等、对话与交流的师生关系课堂模式初步呈现;参与、支持课程改革的氛围逐步形成……走在课改第一线的老师们已摸出了一点门道有的甚至在课改浪潮中游刃有余。但是新课标下课堂教学评价如何改变?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话题。本学期我校高一年每周一次数学探究课令我受益匪浅,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听课评课体会,就新课标下如何改变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谈几点拙见,望得到同仁赐教。如何教学才能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有人说要“诗意地教语文”,有人说要“逻辑地教数学”,有人说要“辨证地教政治”家家抱荆山之玉,人人怀灵蛇之珠。其实,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弊端:一、评课标准面面俱到。从教学目的确定、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基本功的表现、教法学法的定位、课堂时间的把握、教学手段的应用、数学思想的渗透、教学效果如何?条条框框面面俱到。这样的评价往往抹杀教师的个性,抑制老师主体性发挥,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承担的是“扬声器”式的角色。二、评价机制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评价者,大多习惯教学结构严谨、教师基本功扎实、师生配合默契、课堂节奏感强、完美无缺的“好课”。要是有哪位老师在优质课上,因学生争论而造成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就可能受到“精心安排不合理”的评论;要是有哪位老师在自己的公开课大胆放手让学生动手实践、自学讨论造成拖堂,就有可能被认为组织不严密;要是有老师在有人听课,大胆尝试让学生自己做笔记而板书少,就可能被说成教师基本功不扎实。要是在优质课上出现以上情况甚至可能被取消复赛资格。这样老师的创造性可能因此而停步。可见,如何评价一堂好课?关系当前新课改的方向问题,也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务必突破的问题。新课标明确提出“评价应以课程目标为基准”,对学生的学习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根据不同情况综合采用不同的方式”,“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同学、社团等多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