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r
苏轼《荔枝叹》赏析r
r
r
荔枝作为造物主之恩赐,以其香甜鲜美予人口福。“荔枝”两字出自西汉,而栽培始于秦汉,盛于唐宋。古名离枝,意为离枝即食。荔枝因其风味绝佳,深受喜爱,唐代或更早即已列为贡品。10世纪前后荔枝传入印度。17世纪传入越南、马来西亚半岛和缅甸等许多国家,被誉为“果中之王”,近年引种至南美等地。r
r
杜牧名诗《过华清宫》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在后世千古传诵。苏东坡“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同样风靡至今。讵料一旦为权力所青睐,荣列朝廷贡品,反成为百姓之大祸害。r
r
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作为朝廷重臣的大文豪苏轼,因诗被奸佞构陷,贬官岭南惠州(今属广东)。惠州盛产荔枝,苏轼既有“日啖荔枝三百颗”的快意,亦生忧国忧民之心,遂有《荔枝叹》之作。r
r
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r
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r
飞车跨山鹘棋海,风枝露业如新采。r
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r
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r
至今欲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r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r
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r
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r
争新买宠出新意,今年斗品充官茶。r
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邪恶!r
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r
r
荔枝是人间尤物,尤物就最容易引发人的贪婪等欲望。当那些稀有的美丽之物与权力、利益勾连在一起的时候,底层的人常常就会成为牺牲品。所谓“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所以苏轼祈愿:“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r
r
苏轼,此诗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明确的针对性,体现了苏轼同情人民、勇于批判时政的进步思想。它尖锐指出统治阶级的开颜一笑,往往是建筑在人民“颠坑仆欲、惊尘溅血”之上的。用“君不见”转入现实批判,点名揭露当今权臣进贡茶叶和牡丹两事,从讽古变成刺今,表现了无私无畏的批判精神。r
结构特点:布局开拓,笔势腾挪,六十二句扣“荔枝”上,次四句扣在“叹”上,而“君不见”一段,百感交集。决不“就题还题”,代表了苏轼诗讲究才学和散文化、议论化的特点,这些散句和议论加强了该诗的表现力。r
r
此诗内容明显分为二部分。前十二句可视作上篇,以纪实手法,追思汉唐贡荔之害。昏君佞臣为使荔枝鲜如“新采”,不惜遍设驿站,飞车跨山急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