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普通的行星,是人类之家。2、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掌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3、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过程与方法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3、会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并能制作简易地球仪。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技的发展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通培养对真理勇于探索、执著追求的精神。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描述地球的大小。2、观察地球仪的特征。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找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中的四个关键点。2、观察地球仪的特征。教学过程【情景创设】多媒体展示航天英雄杨利伟遨游太空画面,导入新课。提问:杨利伟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的?总结:我们很清楚的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这样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但是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
f【设计说明】
老师利用贴近本课主题的多媒体图片的展示,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教学】
课堂活动1忆历程──认识地球的形状
多媒体展示课本图1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或直接看教材图)
讨论: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天圆地方──根据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是个球体──球体
直觉
观察臆想
证实
【设计说明】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目的一是观察图片和发挥想象,让学生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进一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你所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或者想到的,你能说出一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讨论:生活中与地球形状相关的地理现象。a、(事例1):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设计说明】把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问: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