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花缘》女性形象探析
概要:《镜花缘》改变了小说中人物的悲剧命运,突破了传统的才德观和审美观,赋予了女性全新的社会使命和审美内涵。小说中的百位才女,已不再是各自孤立的单纯的个体,而是社会的一部分。我们认为《镜花缘》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对后来文学作品塑造才德兼备的新女性形象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但是,小说毕竟不是文学著作。李如珍在小说中连篇累牍地炫耀才学,极大地破坏了文学的意趣,人物的命运被挤到了次要的地位,当然不会有丰富的感情和鲜明的个性。这也是小说最失败的地方。
自古以来,“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一直左右着人们的思想。班昭的《女戒》所规定的“四德”历来是衡量女子行为准则与道德的标准:“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则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是谓妇言。盥浣尘秽,服饰鲜,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专心纺绩不好细笑,齐酒食,以奉宾客,是谓妇功。此四德,女人之大德,而不可乏之者也。”2正是这“四德”,严重地束缚了广大妇女的个性与才性,使其甘心情愿地成为男子的附庸,毫无怨言地去做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在今天看来,李汝珍在《镜花缘》中,虽然对于束缚女子近两千年之久的“四德”没有提出异议和批判,但却赋予了“四德”以新的内容。它领先于时代的的妇女思想,表现出妇女的博学多能。
(一)、妇德
《镜花缘》突破了“妇德”中“节义”的观念,将忠君事国纳入了其中,从而使《镜花缘》中所展现的女性形象多是忠孝节义的化身。自古以来,忠君事国被看做是男子的事情,女子向来是处于深闺,其所能做的,仅仅是为父母敬孝,对丈夫从一而终。然而《镜花缘》却将忠孝节义集于女子一身,旗帜鲜明的提出来女子要参与国事的口号。不远万里到海外寻父的唐小山,为报母仇立志杀虎的打虎女英雄骆红蕖,为治母病海底取参个廉锦枫等等,都是至孝的典范。她们的忠,主要体现在对唐室的忠心上。
(二)、妇功
《镜花缘》突破了传统的“四德”对于“妇功”的要求。传统的“妇功”所要求的,不外乎“专心纺绩”、“齐酒食”之类的内容,牢牢把女性束缚在“女主内”的位置上。而《镜花缘》所强调的“女功”则重在“女主外”。作者把小说的背景放在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当政时期,并且虚构了一个女儿国的国度作为映衬,从而肯定了女子建功立业的可行性。
f曹雪芹在《红楼梦》谈到,自己写书为平生所见的几个女子立传,是为了将“千红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