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制度规范,网络信息真假难辨,网络恶炒、恶意中伤、散布虚假消息等现象逐步增多,严重影响着网络舆情的正确导向。二传统社会管理模式日趋滞后。一是社会管理理念落后。部分干部社会管理和服务理念相对滞后,重管理、轻服务。部分干部宗旨意识淡漠,脱离群众,不愿做群众工作,能力不强,不敢做群众工作,方法欠缺,不会做群众工作。二是缺乏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有效途
f径。对传统社会管理资源和手段利用不足,硬管理有余,软管理不足,缺少柔性化的道德教化、沟通协调,公民主动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不强。三是基层政法保障力度不够。基层警力有限,基层政法综治维稳人员兼职现象突出且变动频繁,难以保证专职专用,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社会化程度亟待提高。公共服务供给不仅总量有限,而且在城乡之间、群体之间的差距依然极大。一方面,群众对基础教育含学前教育、就业培训及信息服务、公共卫生服务、社会保障相关服务等的需求还无法得到充分满足。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居民居住相对分散,导致农村居民获得公共服务的成本随之提高。另外,由农民工引发的“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等问题也开始凸现出来,增加了社会不安定因素。四、创新社会管理的建议与对策一重点把握“疏”与“堵”的关系,形成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社会共同治理格局。民心如水,易疏难堵。必须树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观念,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实现管理主体的多元化。特别是要唤起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自觉,使公众认识到参与社会管理既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义务与责任。要创新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机制,如建立合理化建议制度,让公众提出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方案建立社会管理问责制度,让公众参与对政府社会管理绩效的考核和评价建立利益协调和利益表达机制,让公众参与协调、理顺各种利益关系。二重点把握“好”与“快”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工作思路。没有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就没有物质基础。“好”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质量要优,更重要的是以人为本、民生至上。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综合考虑社会、政治、文化事业的发展,把握各方面的需求和利益,防止顾此失彼,切实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和满意度。一方面,要坚持“好”字当头,把握“好”、突出“快”,抓住机遇,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实力。三重点把握“扬”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