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次产业革命以原子能,空间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为代表时期实行经济维修,开始应用设备寿命周期费用的思想进行设备管理。第4次产业革命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代表时期开始了以设备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为基础的预知维修,即状态检修。图1列出了各种设备检修方式。可见,设备检修体制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演变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技术管理水平的高低。我国建国以来,火电设备检修在学习前苏联经验的基础上,长期实行以故障检修,预防性计划检修为主的检修体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正逐步向预知性的状态检修体制过渡。以故障检修,预防性计划检修为主的检修体制曾经是适应我国电力生产发展水平的,它包括大修,小修,临修,定期维护等形式。在这种检修体制下,大修间隔2~3年,
1
f小修间隔4~8个月,检修项目,工期安排和检修周期均由管理部门根据经验制定。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火电设备趋向于高参数,大容量,复杂化,其安全经济运行对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维修投入大幅度上升。面对这个情况,现行检修体制明显暴露出所存在的缺陷,因此对设备实行更先进,更科学的管理和检修体制,无论从火电厂自身的利益还是从社会的要求出发,都是必须的。现行检修体制的缺陷主要表现在1临时性维修频繁。一些缺陷较多的机组往往不能适应由管理部门统一制定的计划检修安排,运行不到下一个检修时刻就必须强迫停运,进行事故性检修,导致电网发电,供电与检修计划经常被打乱。2维修不足。机组由于各种原因在检修期未到时产生局部故障,但受到检修计划制约,不得不带病运行,有时故障继续恶化造成运行代价和维修费用增大以及不必要的事故损失,甚至严重事故。3维修过剩。对于设备状态较好的机组,进行了不必要的检修,由此造成设备有效利用时间的损失和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甚至引发维修故障。4盲目维修。根据计划检修的标准项目和依靠经验制定的部分非标项目进行检修,对机组并不一定能作到对症下药,由此导致不该修的修了,而该修的未修或没有足够重视,带来”修未修好”的问题。图1的统计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现行检修体制所存在的问题。从1996年统计的国内200MW火电机组非计划停运与降出力责任原因分类看,检修占了主要部分。显然,现行检修体制已严重影响了电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图11996年全国200MW机组非计划停运与降出力责任原因分类2状态检修体制电力设备实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