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浅谈中国制造业的供给侧改革
作者:王平来源:《财经界学术版》2016年第16期
摘要:2015年中国高层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改革路线,成为国人热议的高频词。供给侧改革,又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领导层根据中国现阶段国情提出的一种经济改革策略。中国制造业,作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现阶段面临着有效供给能力不足的局面,主要表现为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高端产品产能不足或缺失、产品整体质量差。要提高中国制造业的有效供给,应当在企业中推广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推动制造业产业升级,应当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健全专利保护制度,为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土壤。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有效供给工匠精神创新科技成果转化
一、供给侧概念的解读
2015年1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提出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随后出台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自此以后,“供给侧改革”成为从上到下的经济热词,也引来了多方解读。在众多的解读中,有的人断章取义,用西方“供给学派”的理论来解释中国的“供给侧改革”,导致了很多错误的解读。
“供给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经济学流派。当时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失效,美国经济陷入“滞胀”局面。为了解决经济滞胀的局面,供给学派从供给的角度出发提出改革措施,强调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认为需求会自动适应供给的变化,供给学派也因此而得名。那么,中国领导层提出的“供给侧改革”同“供给学派”究竟是不是一回事呢?关于这一点,国家主席习近平曾在一次谈话中明确指出“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改革同西方的供给学派理论不是一回事,不能把供给侧结构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给学派的翻版,更要防止有些人用他们的解释来宣扬新自由主义,借机制造负面舆论”。
供给与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面,二者既对立又统一,互相依存密不可分分。无论是供给侧的管理还是需求侧的管理,都是宏观经济的调控手段,需要根据一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做出判断。抛开需求谈供给或者抛开供给谈需求都是片面的、不可取的。供给学派只注重供给而忽视需求,强调的重点是减税,过分突出税率的作用,并且思想方法比较绝对,注重市场功能而忽视政府作用,这导致其理论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我国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提出的,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