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唐之后,九品中正制遂为新兴的科举制所取代。所谓科举制,是一种考试选官的制度。它的基本特点,即“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换言之,就是说白丁能否释褐为官要凭考试成绩。此制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大发展于北宋。明清时期,科举制达到了极盛。作为成熟的重要标志,是科举与学校教育的完全合流。学校储才以应科目,而科举必由学校。这种“学校科举”培养选拔人才的模式,从当时世界范围来看,无疑是十分先进的。但由于明清两代的科举完全笼罩在封建文化专制主义之下,加上八股文内容空虚,形式呆板,所以科举制也开始走向没落。1904年,清政府举行了最后的一次科举考试,从此,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
wwwks5ucom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1
f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便宣告终结。(节选自黄留珠《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有删改)1.下列各项是对文章里引文的解说,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原始社会末期的民主制时期,考察选拔官员主要依据的是被选者个人的品行与才干。B.“古我先王亦惟图任旧人共政”,夏商以后的“家天下”时期,官位世代相传的制度确保了贵族统治的垄断地位。C.“天下兴兵,衣冠世族,多离于本土,欲征源流,遽难委悉。”战争造成了人才的大量流失,政府选拔官员困难,九品中正制的建立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D.“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用考试的方式按照规定所写文章的好坏来选拔官员,是科举制区别于以往官员选拔制度的最大之处。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相比起公天下时期任人唯贤的禅让制,家天下时期开始的世袭制是一种明显的历史倒退,因为它任人唯亲而无视其他。B.春秋战国时期,出于争霸需要而逐步建立的惟功惟贤的新选官制度,宣告了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确立。C.秦汉以来建立的以个人德行才能为衡量标准的察举制,使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日趋规范化,确保了大一统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D.隋唐以后确立的只依据考试成绩而不论出身来取士的科举制,是对以往门阀势力限制人才的一种有效突破。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自夏商周三代到明清,形成了一个十分完整的发展序列。B.选官制度的改变与更替,体现了不同时代对于人才的不同需求,其中对个人自身的德行和才能的要求始终是第一位的。C.从最初的禅让制到最后的科举制,不难看出,无论在哪个朝代,人才的选拔和任用都是统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